作者:刘静怡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1/10 14:02:19
选择字号:
标准共建、生态协同……数智医院建设步入新阶段

 

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智慧引领,数聚未来——罗氏制药数智医院战略发布会”举行,会议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浪潮。“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以应用落地为导向、以优化生态为导向、以标准引领为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史德年表示。

中国信通院与罗氏制药共同推进“数智医院战略”,在2025已经携手制定了《健康医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医疗健康行业多智能体协同要求》两项标准,也将于2026年启动专科智能体标准撰写,围绕乳腺癌、肺癌、肝癌、血液肿瘤等疾病领域,集结百余位医疗健康领域头部专家,围绕政策研究、标准引领、研报支撑、课题攻坚与生态落地五大任务,融汇专家们的智慧与洞见,共同树立医疗数智新标杆。


数智医院,让医疗服务更精准、更温暖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日间化疗患者从2014年的9万余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约20万人次,面对庞大的患者流,如何确保服务不乱、质量不降、患者不怨?这背后,是“数智”的支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学部主任刘韬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智能系统会根据每位患者治疗方案的复杂性、预估输液量,结合医院设置的配药批次和时间段,为患者精准分配时段。例如,输液量大的患者要预留充足时间完成长时间输注。此外,患者通过医院APP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医嘱状态——是已缴费、已分配座位,还是药物正在配置中心核对、配药,或已送达护士站。

院内的效率提升,也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刘韬指出,这与国家分级诊疗政策高度契合。“通过与基层合作单位共享信息流、资源流,帮助肿瘤患者在当地就能完成续方和常规治疗,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学部主任刘韬。刘静怡摄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止如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许彭鹏说,它还能把以往“沉睡的数据唤醒”。在瑞金医院,淋巴瘤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已经可以根据过往数据案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形成个性化诊疗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许彭鹏。刘静怡摄


许彭鹏表示,借助人工智能,能够在数据库中进行高速比对与推理,为患者寻找“孪生”案例。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过往高度相似的案例,来预测患者的复发风险,并推荐最优治疗方案。“例如,我们能识别出哪些患者用经典方案就能治愈,哪些必须尽早使用CAR-T、双抗等新型治疗,避免因延误导致病情恶化。”

标准引领、政策研究……多方协作构建“数智医院”新生态

临床一线的积极探索,离不开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指引与规范。国家政策正为数智医院建设提供强劲的“东风”。史德年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融合发展,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搭建了清晰的“路线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为工信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重要任务之一是支撑国家政策文件编制。冯天宜表示,国家层面通过发布多项人工智能政策,开展一系列相关行动,系统性推动医疗智能化发展。“这些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与规范并重,既要鼓励创新,又要确保安全、合规。这为整个产业界划定跑道,指明发力点。”

在数智医院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种种问题:技术如何真正落地?患者隐私、数据安全如何保障?此外,还牵涉伦理审查等方方面面的关键议题,多位专家强调,“必须在发展初期就明确边界。”

缺乏统一标准,曾是医疗数字化进程中系统割裂的主要原因。冯天宜表示,共同建设数智医院标准体系是奠定未来生态的基石。“我们将优先进行关键产品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计划在2026年前推动一系列标准从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升级,并推动其走向世界,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冯天宜介绍,与罗氏制药在“数智医院”上的合作方向,将在多个方面发力,“一是政策研究,推动前沿政策与临床实际需求更好结合;二是标准引领,优先制定关键产品标准,并推动其向行业乃至国际标准升级,提升中国在医疗数字化标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三是研报支撑,聚焦核心需求,系统形成覆盖肿瘤、慢病管理等领域的趋势洞察;四是课题攻坚,聚焦具体目标,联合政府、医院等多方力量,开展研究。五是生态构建,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落地。”

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钱巍表示,罗氏制药致力于深化“数智医院”战略,并积极与生态伙伴协同。在未来,期待构建从数智医院、数智科室到数智医生的完整生态,真正实现让患者获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