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与英、美及欧洲的联合项目中,中国科学家的主导地位日益提升 |
|
|
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国际科学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的中国科学家数量正快速增长。目前,在所有与英国合作的研究项目中,中国科学家主导的项目占比已超半数。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科学家在与欧洲及美国合作项目中的主导数量将与对方持平。
中国科学家在与英国和欧洲的合作项目中,比与美国的合作更有可能担任主导。图片来源:Alamy
为了解科学领域领导力的变化趋势,研究人员分析了近600万篇科学出版物的作者信息。他们首先对期刊稿件中的“作者贡献”声明进行分析——这类声明会详细说明每位作者的具体角色。研究合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计算社会学家James Evans指出,当“作者贡献”声明缺失时,团队会借助模型预测领导角色。模型的判断依据包括作者经验、引文历史及研究人员从过往工作中借鉴的思路。
研究将“构思、设计并指导项目或提供指导”的研究人员归为“领导者”,将提供技术支持及在指导下开展实验的人员视为“参与者”。
在此基础上,Evans和同事设计了两个参数,用于评估双边合作中科学领导力的变化——“领导占比”指某一国家在合作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的人数;“领导溢价”指论文中领导者与参与者的人数比例。
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与英国的“领导占比”已实现持平;预计到2027年,中国与欧洲的“领导占比”将达到同等水平;2027至2028年,中国与美国的“领导占比”也将趋于平衡。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领导力仍相对滞后,预计到2030年才能赶上美国水平。
模拟结果显示,“若停止在太空、人工智能或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合作,美国将付出高昂代价”。Evans表示,中美合作项目的成功率更有可能高于双方单独开展的研究,尤其在人工智能等领域。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专注于中国创新领域的科技政策研究员Marina Zhang指出,该研究模型依赖期刊“贡献声明”界定领导力,但这类声明可能受文化差异或学科惯例影响。例如,某些文化或学科更强调集体贡献。她补充道,研究数据仅聚焦双边合作,未分析多边团队中的权力动态。
对此,Evans回应称,该模型并非仅依据“贡献声明”判断领导地位,同时也对多边团队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发表,但结论与双边合作分析相似。
研究作者还指出,在与全球研究体系整合度较低的地区合作时,中国已确立领导地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41489312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