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宇彤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4 7:42:06
选择字号:
当宿舍变“秀场”——
宿舍管理需要一场“观念革命”

 

■本报记者 赵宇彤

当直播的“风”吹进大学宿舍,谁来表演,谁被观看,谁在狂欢?

近日,多家社交媒体平台的直播间内,大学宿舍成为新的“流量高地”:阅读灯与补光灯、键盘声与音乐声、遮挡的床帘与被泄露的隐私……当本该休憩的宿舍变成热闹的直播秀场,公共空间沦为“个人演播厅”,新的宿舍矛盾一触即发。

然而,大学生宿舍直播的另一面,是蓬勃生长的个人意识、缓解压力的主动选择,也是个性化需求与集体生活的碰撞。如何正确认识“宿舍变‘秀场’”?学校又该如何在维持秩序与尊重个性间把握平衡?

“宿舍是公共生活空间,宿舍生活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环节。”近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宿舍管理要坚持疏堵结合的治理原则,树立服务理念而非强化管理意识。

坚持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

《中国科学报》:近期,大学宿舍变“秀场”的现象引发热议,部分大学生主播不分场合、不分音量、不分昼夜的直播方式进一步加剧宿舍矛盾。在你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马亮:一些大学生将大学宿舍装扮为直播间,通过直播来赚取流量和收入,并形成一股风气。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出直播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流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宿舍直播面临的挑战。大学生直播的内容多元,既有展现校园生活的,也有分享专业知识的,还有抒发情感的。直播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学习、成长与社交等方面也至关重要,所以不应忽视和抑制这种正常需求。

问题在于,大学生有直播的强烈需求,却没有直播的空间,于是宿舍就成为直播的次优选择。宿舍是集体生活的空间,大学生在宿舍直播虽然情有可原,但毕竟会影响舍友的正常休息和个人隐私。无视他人休息的权利,只顾自己的直播权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反映出当前不少大学生偏离了应有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宿舍直播也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个人空间,意味着大学服务设施还有改进余地。

《中国科学报》:大学宿舍变“秀场”的现象,对宿舍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挑战?传统强调整齐划一的宿舍管理方式,在面对个性化需求时存在哪些不足?

马亮:大学宿舍是统一设计和管理的,而大学生直播则追求个性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比如,不少大学生希望在宿舍床位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这可能违反宿舍管理规定。与此同时,大学宿舍的不少管理规定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严格规定几点才可以进出大门,出于安全考虑严禁部分电器的使用,组织人员对宿舍进行检查。这些“一刀切”的做法简单粗暴,也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大学生采取一些变通做法应对宿舍管理规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就此而言,大学宿舍管理需要一场“观念革命”,尽快从管理与控制走向服务与治理,更多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修订完善制度规则。可以借鉴租赁式公寓的服务模式,注重打造公共空间和提供公共服务,使大学生享受更好的服务。要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凸显管理。归根结底,宿舍是提供居住服务的,而不是管理大学生的,需要树立服务理念而不是强化管理意识。

《中国科学报》:宿舍在校园管理中长期被视作“隐秘的角落”,多数高校尝试采用组织文化节、恳谈会等柔性管理方式化解矛盾、满足个性化需求。面对宿舍直播等新挑战,管理者干预的边界应如何把握?

马亮:宿舍是集体空间,但是也不应完全抹杀大学生的个人隐私空间。要处理好集体空间与个人空间的关系,在大学生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不予干预,而在其行为影响他人时予以劝阻。因此,考虑到宿舍直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对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进行关注并加强管理。特别是目前四人间或六人间的宿舍,空间有限,一个人直播就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并激化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应对宿舍直播放任不管。当然,要想对宿舍直播一禁了之也不现实,因为这是大学生的权利,只要没有干扰他人是完全可行的。

要坚持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高校可以为大学生直播提供更多独立空间,比如自习室或“自助盒子”,引导大学生在宿舍以外的空间直播,避免影响他人在宿舍休息。应引导大学生遵守宿舍管理规则,鼓励大学生对违规直播说“不”。对于不分昼夜直播而影响他人休息的大学生,应加强宿舍纪律管理。

过度呵护,也是“成长的烦恼”

《中国科学报》:我国高校管理存在将大学生视为“未成年人”的倾向,未能充分尊重其成人身份和个性化需求。在你看来,校园管理者应如何在维持秩序与尊重个性之间把握平衡?

马亮:不少大学将大学生视为未成年人,依然延续高中时期的管理方式,这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比如,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安全而封闭校园。原本应该开放的大学校园却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切断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不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这种看似呵护备至的做法,实际上反而会因为过度保护,而造成大学生“成长的烦恼”,使他们因为缺乏与社会的联系而丧失成长机会。

为此,要转变“大学高中化”的不良倾向,改变高校的家长式管理方式,尊重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权益,为其走出校门和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在宿舍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享有的权利,而不应将其继续视为长不大的孩子加以管束。

《中国科学报》:从“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现在更注重个人空间的宿舍模式,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宿舍关系?

马亮: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时下流行的“一人餐”和“搭子”文化,都说明人们在相互交往与合作的同时,更加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特别是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和私密空间,不再愿意同多人共享居住空间。

但是,居住格局从混居走向独居,并不意味着会影响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强扭的瓜不甜”,即便将大学生置于宿舍集体生活,如果不尊重和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也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不少大学生因为宿舍同学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一致,发生矛盾纠纷而导致反目成仇。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前在家一般都有独立空间,集体宿舍对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有一定作用。但是,也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空间,通过学校与租赁市场合作方式来优化居住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套间保障大学生的个人空间,并提供公共空间来促进交流。因此,大学宿舍也要与时俱进,不应继续按照过去的多人间模式进行布局管理。过去为了节约开支而多人混住,如今则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改善宿舍居住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不少高校的宿舍分配是跨学科的,也会在大学生求学期间调整宿舍,所以新时代宿舍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高校提供舍友互选机会,推荐大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作息和习惯自愿组合,这有助于让志趣相投的大学生和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将选择权交给学生

《中国科学报》:针对个性化需求与集体生活矛盾的问题,国外大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宿舍管理模式?

马亮:西方许多大学并未将宿舍供应视作必须保障的刚性服务,而采取校内宿舍与市场租赁相结合的兼容方式。校内宿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仅允许部分大学生申请利用。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申请校内宿舍,并遵守宿舍管理的相关规则,否则就无法享受宿舍服务。其他多数大学生则通过自由租赁来满足居住需求,由此带动校园周边的房屋租赁市场发展。

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大学的启示在于,要明确大学宿舍服务的边界,将宿舍作为可选的公共服务,并明确仅限部分大学生申请居住。与此同时,应鼓励大学生校外租房,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这有助于释放更多宿舍空间,使大学生不再处于四人间或六人间的拥挤环境,而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也减少了个性化需求给集体生活带来的影响。

这需要扭转社会对大学宿舍的刻板印象。高校也要创新宿舍服务模式,加强同校外租赁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居住选择。

《中国科学报》:宿舍不仅是住宿场所,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宿舍管理应如何从“管人”迈向“育人”?

马亮:宿舍是一个公共生活空间,宿舍生活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环节。因此,宿舍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适应大学生的时代需求。宿舍收费低廉,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居住需求,但也限制了居住条件的改善空间。比如,一些高校在宿舍方面的资金投入、设施维护和服务保障方面不到位,宿舍缺少独立卫浴,没有空调制冷,导致大学生的居住条件堪忧。

过去,我们注重单个宿舍内部的集体生活,而未来应探索学生公寓的大空间的集体生活。每个学生可以享受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可以在公寓的公共空间与其他人开展活动和发生连接。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到大学生对私人生活空间的追求,也能够通过公共空间和集体活动培养他们融入社会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高校应尊重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权利,更加注重满足大学生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居住选择,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进行选择。这样丰俭由人的自由选择,既兼顾了大学生的不同经济条件和居住需求,也可以激活学生宿舍与公寓租赁相关的市场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居住服务。“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居住条件改善后,许多因为硬件设施和居住空间不足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中国科学报》 (2025-11-04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