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标第一座长江大桥——黄石长江大桥四个深水墩开始,中交二航局便一路开启桥梁建设“尖兵”的征战之旅。70多年来,中交二航局已建成50多座长江大桥,占长江上大桥建设份额的40%。
 
 
  双柳大桥。中交二航局供图
 
 双柳大桥。中交二航局供图 
  
  ?
 
为江豚让路,这里的建桥现场静悄悄
 
中交二航局双柳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付望林称,“双柳大桥施工进度的‘日历’不按常规工期,而是按‘自然历’。栈桥搭建抢在枯水期,水下工程选择汛期前完成,一切都要赶在水生生物最活跃的时节之前‘静默’下来。”
 
为了避免水中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桥采用了“一跨过江”的设计方案,避免江中施工。减少钢材使用量1.2万吨,相当于降低碳排放约8400吨;主塔施工采用了新一代智能筑塔机,如同为巨大的桥塔套上了“隔音罩”,在高效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施工中的噪音、扬尘和振动。
 
双柳桥的实践是中交二航局全方位、全过程呵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一个缩影。
 
打造“二航方案”,城市“伤疤”变身滨江公园
 
利用多年来在江河湖海治理方面的优势,中交二航局积极探索“环境+乡村振兴”“环境+文旅”等产业发展模式,在污水处理、城市供水、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业务领域为长江沿线居民幸福生活提供“二航方案”。
 
“老武汉”汪威是中华路客运码头改造提升工程党支部书记,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人在中华路码头排队坐轮渡过江的盛景记忆犹新。
 
他说:“改造后,游客可以在中华路新码头乘坐游船游江,欣赏黄鹤楼、晴川阁等著名地标,下船后可游览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体验独具江城特色的游轮之旅。”如今,中华路客运码头已成为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革新绿色技术,混凝土“长草”护三峡库区
 
近年来,中交二航局发力绿色创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主编了《公路装配式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规范》,研发出新型污染底泥修复剂。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中交二航局已累计获得省部级节能环保和绿色施工奖项27项,打造了8项省部级绿色示范项目。这些努力,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刻板形象,为长江大保护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重塑“建桥价值”:过去建桥“跨江”,现在建桥“融江”
 
2005年,我国第一座由悬索桥和斜拉桥构成的特大型组合桥梁——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工期原本三年的大桥,中交二航局提前1年完工,创造了桥梁建设的奇迹。
 
润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缩短了镇江、扬州两地的时空距离,更深刻地改变了宁镇扬三市的经济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介绍,“过去建桥是‘跨江’,现在建桥是‘融江’。工程建设要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这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长期的生态价值。
 
“建桥不只是满足于跨越江河,更应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要在建设中守护,在发展中反哺,与江河同呼吸。唯有如此,跨越才有温度,发展才有未来。”他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