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举办的202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智化测诊与提升研讨会暨第一批实验区、实验校授牌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召开。现场还举行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智化测诊与提升第一批实验区、实验校授牌。
阳成伟致辞。华南师范大学供图,下同
?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阳成伟在致辞时表示,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级试点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数智化测诊与精准提升工程,建设首批实验区、实验校,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学校自主研发的“师能帮”平台已服务全国3万余名教师,通过模态数据实现课堂测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研训,助力教师从“经验成长”走向“数据驱动”。他强调,要以人工智能推动课堂变革,共建共享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发展新生态。
主旨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认知与技术研究所主任徐晓东在报告中,从“何以成为好老师”的学理追问出发,以专业视角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系统阐释。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独特的实践经验和具有教育智慧的即兴教学。他展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从“因材施教”变成“因类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教师发展的协作化与智能化。他还强调三种有效助力教师发展的途径:专家进课堂评议促成长、研学助教以及基于关键事件的课例研究。
王红作报告。
?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深入剖析学校“师能帮”人工智能研训员如何通过“理论内核+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系统性方案探索解决传统教师研训模式面临的困境。该系统以“输出为本”教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设计指标体系,实现了多模态数据的精准采集分析,并构建多智能体协同架构。从而建立“测-诊-研-训”一体化闭环体系,助力教师从认知察觉到教学理念转变的发展路径。她强调,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应该是“教育赋魂、技术赋能”,通过人机协同将大规模与个性化统一,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教授谢志勇主持的“教师能力数智化测诊与提升实践”工作坊中,他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了教师教学的变革路径,并指出了当下教学与时代步伐不一致的现状。他还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师能帮”系统实操案例,详解如何将人工智能测诊报告转化为精准的研训方案,破解传统教研“凭经验、缺数据”的难题,达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最后,他公布了实验区实验校的实施推进安排及配套支持资源。
会议现场。
?
此外,深圳市光明区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王婷介绍了“三阶四维”智慧教研生态模式,通过“师能帮”助力学校建设“凤凰文化”;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党总支书记曾纪梧分享了县域学校借助数智工具推动教师队伍提质的突围路径;梅州市丰顺县汤坑中学教师刘慧慧分享了该校通过与“师能帮”系统进行人机协同的“测-诊-研-训”路径;中山市南头镇中心小学校长卫坤展示各个学科、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通过使用“师能帮”平台不断优化课堂互动和教学行为。
王红在闭幕总结时表示,本次会议达成“三个共识”:一是让技术为理念赋能,让理念为技术赋魂;二是多用“小帮”智能体,把个性化的内容输入大模型,将更加深度理解教师发展的需求并精准赋能;三是教师要自主培养“数据循证思维”,成为更好的反思者、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她呼吁实验区和实验校紧密团结,共画教师发展新蓝图,共享数智教育新生态。
授牌现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