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布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张力/方文峰和主任医师杨云鹏团队牵头开展的OptiTROP-Lung04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是全球首个证实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抗体药物偶联物(TROP2-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可同时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关键临床试验。
“该研究为肺癌靶向耐药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力向《中国科学报》表示,研究全程在中国开展,联合全国65家医院共同完成,并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EGFR-TKI进展后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多中心协同,填补临床空白
OptiTROP-Lung04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聚焦于EGFR敏感突变、经EGFR-TKI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此前,该人群联合治疗在总生存期获益方面尚无明确结论,此研究旨在填补这一临床空白。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兼第一共同作者方文峰表示,研究共纳入376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芦康沙妥珠单抗组(5mg/kg,每2周一次)或培美曲塞联合卡铂/顺铂化疗组(每3周一次,4周期后培美曲塞单药维持)。
张力教授团队合影。郑敏珊 摄
?
“我们主要研究终点为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关键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其余次要终点涵盖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疾病控制率及安全性。数据分析截止至2025年7月6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8.9个月。”方文峰说。
研究结果显示,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8.3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4.3个月(HR=0.49,95%CI: 0.39–0.62,P<0.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1%,成为全球首个TROP2 ADC单药治疗实现该人群无进展生存期显著获益的III期研究。
在关键次要终点总生存期上,突破了既往多项针对该人群研究无显著获益的治疗瓶颈,实现了兼具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
数据分析截止时,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化疗组为17.4个月(HR=0.60,95%CI:0.44-0.82,双侧P=0.001),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0%。即便化疗组近20%患者进展后接受了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在校正后续治疗影响后,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仍显著改善总生存期获益(HR=0.56,95%CI:0.41-0.77),死亡风险降低44%,充分证实了该药物的生存获益优势。
客观缓解率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组高达60.6%,显著高于化疗组的43.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3个月,较化疗组的4.2个月延长约4个月,体现出更持久的抗肿瘤活性。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相比化疗组,芦康沙妥珠单抗能给不同亚组患者带来一致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获益。
从探索到引领,打破研发困局
OptiTROP-Lung04研究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主席论坛上,由张力作口头报告,获得国际权威双重认可,彰显了中国学者在肺癌领域的卓越影响力。
“研究结果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挑战二线标准含铂双药化疗,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两个关键临床研究终点均取得显著的统计学阳性结果。作为全球首个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双获益方案,宣告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迈入抗体偶联药物新纪元。”张力说。
TROP2 ADC在攻克肺癌的进程中曾遭遇重大挫折。最早两款国外研发的TROP2 ADC药物,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未经选择人群的III期注册研究中,均未能达到主要终点而宣告失败。
张力团队凭借卓越的“中国智慧”实现破局。团队对芦康沙妥珠单抗肺癌早期临床研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敏锐发现EGFR突变耐药人群从这款TROP2 ADC治疗中的获益显著优于野生型人群。
为验证这一发现,团队进一步开展机制探索研究,最终证实EGFR突变能够增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细胞内吞作用,进而提升抗肿瘤活性。这一突破性发现,为TROP2 ADC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后续开发指明了方向。
此后,针对EGFR突变耐药人群的多项注册临床研究相继启动。随着相关研究的积极结果,芦康沙妥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肺癌适应症的TROP2 ADC。从精准锁定优势人群到推动药物成功获批,中国学者不仅打破了全球肺癌研发的僵局,更以“中国智慧”为标杆,引领肺癌研发迈向精准化新方向。
记者获悉,张力、方文峰、杨云鹏和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葛均友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方文峰、湖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邬麟、山东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孟祥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煜、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左玮、四川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姚文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谢嫣嫣为并列第一作者。
从临床到治疗,惠及全球患者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5%。其治疗以全身性系统治疗为主,结合个体化方案和多学科协作,目标是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杨云鹏指出,基于OptiTROP-Lung04研究结果,今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成为该人群二线治疗的全新标准方案。
在安全性上,芦康沙妥珠单抗整体表现良好,可防可控。其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显著低于化疗组,且未发生因TRAE导致的死亡或永久停药。常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及口腔黏膜炎,多为轻度且可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张力团队围绕该药物开展的系列研究成果第四次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标志着中国在肺癌创新药研发方面,已从“机制探索”迈入“全球临床引领”的新阶段。
“该研究证实了Trop-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在EGFR突变耐药肺癌中的显著生存获益,成为首个在EGFR-TKI进展后单药治疗带来明确获益的治疗选择,展现出在化疗前序贯应用的强大竞争力。”《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如此评价道。
目前,张力团队正在开展针对一线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OptiTROP-Lung07研究,以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对奥希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立足中国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需求,探索从“克服耐药”到“延缓耐药”的新路径,有望为全球肺癌患者提供更坚实的“中国答案”。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6/NEJMoa251207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