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恐龙能从“复原”走向“复活”吗?徐星院士解析可能性 |
|
|
“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10月28日,“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谈及恐龙研究的现况和未来。
被问及恐龙是否可能从“复原”走向“复活”时,徐星院士表示,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它可能跟远古的恐龙有一些差别,但是外形上、行为上也许是很近似的。
就恐龙物种发现而言,中国已是世界第一
徐星表示,中国的恐龙研究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从第一代学者杨钟健院士到2024年刚刚过世的董枝明先生,再到更年轻的一代,通过几代科学家的积累,中国恐龙学的研究在世界上已经树立了崇高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之一。
徐星院士在研讨会上。主办方供图
?
“如果从物种发现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不仅如此,中国恐龙化石的许多研究,比如说关于鸟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贡献者。”徐星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两天前,2025未来科学大奖在香港颁发。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而获得“生命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从名字上看是关于未来,而古生物学是研究过去历史的。徐星表示,对于过去的认知对于人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帮助应对未来的生态危机,比如在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问题上给予一些帮助。周忠和也讲到,研究历史的科学和现代总是密切相关。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生命演化的规律是一致的。科学发展到现在,或许更需要人们从过去寻找智慧,面对当下和未来。
恐龙研究的未来:AI和学科交叉
恐龙研究如今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融合的阶段,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互相融合。谈及未来的恐龙研究,徐星认为更多的是要整合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数据,而这些数据来自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化学方法,甚至人工智能,从而分析恐龙演化的规律,研究中生代地球的生态系统。
如今,已经有一些年轻学者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恐龙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未来AI在恐龙研究当中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新一代的学者能够成为新研究方法的引领者、新技术的引领者,甚至是新理论的引领者。”徐星说。
古生物学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基础学科,也因此有着丰厚的、长时间的积累。发展到今天,古生物学为何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
周忠和认为,首先是因为不断有新的发现。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欲望是永恒的,这种内在的动力和人们对科学的探索动力本身是一致的,所以这种发现会是无止境的。新的发现一定会带来新的认识,因此人类对自然生命和地球科学的认知不断在拓展。其次是新的技术应用。在古生物学当中,包括AI在内的各种新技术不断地产生影响。此外,古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发展太专门化了之后,就会有局限性”。
恐龙能“复活”吗?
随着技术的发展,从“复原”恐龙到“复活”恐龙,是否真的存在可能性?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徐星表示“未来我们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
复原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能够做到非常精确。早期,科学家对恐龙形状实现较为准确地复原,如今已经可以对外表做到精确地复原,并且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比如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的发现,还有一些体表颜色多彩的恐龙,这些都有科学依据,有精确的研究方法进行复原。恐龙复原确实越来越精确,这是基于科学方法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怎么复活恐龙,是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徐星解释道,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较为熟悉的通过DNA复活恐龙的路径,应该是走不通的。研究认为古DNA只能保存在有限的地质时间阶段,而恐龙这么古老的生物,它们的化石并没有古DNA保存。也有学者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蛋白质片段,但目前来看通过古蛋白获取复活恐龙的数据也非常困难,从数据量上讲,不见得是成熟可行的方案。
但徐星表示,科学研究永远都是迎接挑战,有更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他相信,现在已经能够准确、科学地复原恐龙,那么有了这些形象和认知,通过现代的生物学技术,在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来“活着”的恐龙。也许“制造”的恐龙和远古的恐龙有一些差别,但在外形上、行为上也许是很近似的。
“100年后或者200年后,如果看到类似于霸王龙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我觉得我自己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徐星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