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物质科学大会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论坛聚焦催化、能源、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汇聚了来自全球的数十位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物质科学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
?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物质科学大会联合主席何鸣元在致辞中阐述了物质科学在当代的战略地位,并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指出未来发展要聚焦“绿色化”和“交叉融合”的核心方向。何鸣元同时鼓励青年科学家要勇于探索,肩负起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为本次物质科学大会奠定了“聚焦前沿、关注未来、鼓励创新”的基调。
汉诺威大学C4讲席教授、物质科学大会联合主席尤尔根·卡罗表示,物质科学将推动发展高效、无害、可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在满足日常生活与生产能源需求的同时,将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避免生产资料无端浪费。卡罗强调,让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服务于工业实践,是推动社会向生态可持续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表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中国在凭借风、光、绿电等清洁能源制备绿氢,进而与二氧化碳合成液态阳光甲醇燃料这一科技路径上,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卡罗系统介绍了具有分级孔道的纳米多孔材料在优化气体运输或分离方面的特殊性,其作用机制类似呼吸肺,可精确控制气体的快速吸入、气体交换、快速排出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部长、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忠伟指出,燃料电池发展的核心挑战在于成本、耐久性与功率密度,未来研究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电池管理的交叉研究,从材料创新与系统管理两个维度共同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获得者、东京大学教授藤田诚重点介绍了通过金属配位驱动自组装构建具有精确空腔的配位笼结构材料。基于此发展的“晶体海绵”新技术可用于解析多种难结晶分子,为天然产物鉴定、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结构分析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孙立成指出,发展先进的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及衍生技术,可将风光发电转化为化学能存储,成功化解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难题,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表明,金属催化偶联反应为功能分子开发带来新路径,将有效加快涵盖药物、农用化学品及先进材料等功能分子的开发进程。
?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主持,李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为民、孙立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陈忠伟等嘉宾,围绕“‘双碳’目标下,催化科学基础研究如何引领能源与材料领域的变革?”“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乃至重塑催化科学的研究范式?”“如何跨越催化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落地应用?”这三大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案例分享与研讨”环节,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伟、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李应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鹏、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副院长申文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钟良枢,分享了在先进能源、储能材料、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实践。
本次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共同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