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4 9:22:02
选择字号:
一门美育课,为何“惊动”7位博物馆馆长

 

■本报记者陈彬

今夏,三秦大地烈日炎炎,特别是六七月之交,气温一度超过40摄氏度。

正是在这个时候,陕西省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接待了几位特殊的访客。

这些客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邀请何宏作为他们开设的“馆长带你看文物”系列课程的授课专家之一,在秋季学期为西工大的学生上一堂与文物有关的“美育课”。

除何宏外,那段时间接到邀请的还有其他6位西安当地博物馆馆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原院长孙周勇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作为这门课程的第一位主讲人,孙周勇走上了讲台。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惊动”7位博物馆馆长?

传统文化应为美育母体

孙周勇的课堂并没有安排在西工大校园内,而是将选修课程的学生带到了位于西安市南郊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在那里,孙周勇讲述了位于晋陕高原北部的石峁遗址的发掘过程,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筑。课后,他们还集体参观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我们希望以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沉浸式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与震撼。”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西工大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如此表示。

作为课程负责人,正是刘惠在暑期带队将几位馆长“请”到讲台上。

谈及开课的原因,刘惠表示,高校美育一定要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特别是在陕西这样一个文化大省,传统文化甚至应成为美育的母体。

具体而言,“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悠久的美育思想,这些思想又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被具象化。而高校美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之美,进而能够体会、欣赏乃至传承这种美学文化”。

很显然,在现代感十足的大学教室里,这样的育人效果是很难达成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传统文化对于美育的‘反哺’;另一方面,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博物馆资源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美育呢?博物馆以文物的原境、空间叙事和沉浸式体验弥补了高校美育的‘现场缺失’,让美育实践更有温度。”刘惠说。

正是这一想法,催生了由7位博物馆馆长授课的“馆长带你看文物”。

这门课程共有8次课、32学时。除最后一节课作为结课仪式外,其余均由不同的馆长授课,上课地点遍及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博物馆。

“基于这些博物馆的特色资源,我们希望融合地域文化基因,通过文物叙事和文化解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感知,完成审美启蒙,培养文化认同和审美自觉,从而激活大学生文化传承和创新表达热情。”刘惠说。

“他们需要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在系列课程的第一课中,孙周勇讲述的石峁遗址已有4000多年历史。这座古代遗址繁盛时,我国还处于部落文明阶段。然而,考古人员仍然在遗迹中发掘出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和石刻花纹。

“这些花纹既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审美取向和美学创意,也是当下我们的美学根基。”孙周勇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之所以想讲这些内容,是因为“那些坐在台下的大学生未来要做的事,很可能决定我们要走向哪里,但在此之前,他们需要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何宏从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已有近40年时间。其间,虽然她与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学都有接触,但对于这门课程,她还是充满了期待。

“在学生的‘五育’培养中,博物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往这种角色在学生‘德育’和‘智育’层面体现得更多一点,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的普及等。”何宏说,但随着人们对美育教育日益重视,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优势愈发凸显。

她解释说,历史文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载体,但从美学角度看,每件文物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甚至科学之美。形式多样的文物体现的是多元化的艺术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元审美体验。

“要想深入体会这种审美,是需要一定引导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深入合作。”何宏说,在这方面,西工大的相关课程实现了一种突破。

“我们实践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校馆融合’式的培养。我们和七大博物馆形成了联合教学和研究团队,共同研发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刘惠告诉《中国科学报》,不同于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在合作中,他们和博物馆签订协议,后者将成为西工大学生的美育基地,每位馆长担任美育导师。这些导师并不限于只讲该系列课程中的一节课,而是会嵌入西工大整体的博物馆美育体系中。

据西工大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孙小迪介绍,“馆长带你看文物”仅是该校开发的“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

“我们一共有16门课程,涵盖了‘通识理论、审美素养、实践创新’三大维度,包括7门通识理论基础类课程、5门审美素养提升类课程,以及4门创新实践拓展类课程。”孙小迪说,他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分批建设、梯次运行上线课程,从而构建出一个立体递进式的博物馆美育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我们都会邀请这七大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一起研发和讲授,每一门课都有一定教学单元在博物馆实地进行。”她说。

对此,何宏表示,随着很多新技术的普及,博物馆与高校美育之间的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更沉浸地体验古代文化;让学生设计带有古代文化元素的3D打印作品,甚至组织他们发挥想象,设计中华传统艺术文创,将来举办美育教育展、制作作品集等。

美育课程中的三重“对话”

作为一门课程,“馆长带你看文物”将持续到11月初。其间,每周都会有一位馆长登上讲台。这段时间,馆长们虽然工作繁忙,但也在工作之余积极“备课”。

“近几年,博物馆美育以其能提供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逐渐成为美育教育的新方向,加之与西工大的合作是一种崭新尝试,所以要认真准备,争取从文化和传统出发,讲出一点儿新东西。”何宏说,“这和老师备课是一样的。”

不过,博物馆美育和一般的大学课程并不相同。

在何宏看来,不同于有标准答案、教学体系、教学大纲的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沉浸式,即让学生逐步感知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解往往起到次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真实历史实物前的自我感悟。”

对此,刘惠也表示,她希望学生在博物馆美育课程中实现三重“对话”。

“一是与历史的对话,学生能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她说,二是与艺术对话,每个时代最高形式的审美,其实都凝结在一件件文物中,学生在它们面前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在与古代艺术进行交流。三是与自我的对话,“我相信这些年轻人在面对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时,会认真思考在这样的文明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刘惠说。

学生们真的会这样想吗?

孙周勇授课当天,参观完陕西考古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后,一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场行程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懂得,考古的价值是唤醒沉睡的过去,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每一件文物、每一处讲解都在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历史不该被遗忘,它是我们的根与魂。未来,我希望能更多地走进考古、了解历史,看见过去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让文化传承如万古长河奔腾,永不停息。

《中国科学报》(2025-10-14第4版高教聚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