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发布时间:2025/10/13 14:33:20
选择字号:
一生与病毒较量,他拿下多个“第一”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有这样一位中国科学家,他第一个发现EB病毒是鼻咽癌元凶,让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30%跃升至90%;他是中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分离出第一株中国HIV毒株。从广西乡村的普查现场,到简陋实验室里的病毒分离,他的一生都在与最危险的病毒较量。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一位用一生为国人筑起病毒防线的“猎毒人”。


一场特殊的普查

1977年的广西乡村,一场特殊的普查正在艰难推进。

曾毅带着他刚发明的免疫酶检测法,要为一村又一村民众做鼻咽癌筛查。只需从耳垂或手指取几滴血,就能判断患癌风险。这在今天看来是惠民好事,当时却被视为“催命符”。

“当时有一家人,男主人因肝癌刚刚故去,他妻子一开始拒绝接受检查,说万一我查出来鼻咽癌,那我们一家子都完了。”曾毅回忆道。他耐心解释:“恰恰相反,查出来是早期就容易治疗了,正是为了救你一家。”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广西农村并不罕见。当地人视鼻咽癌为“不治之症”,甚至有家庭把患者送到山里搭帐篷隔离,直到死亡。

面对重重阻力,曾毅没有退缩。他深知这项工作的意义——鼻咽癌在我国南方高发,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而他所创的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查EB病毒,成本只有国外方法的零头。

1984年,鼻咽癌协作研究第二次会议(前排左5为曾毅)

截至2005年,在曾毅推动下,广西共普查了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早期病人占87.2%,使早期诊断率从原来的20%~30%提高到85%以上。无数生命因此得救。

EB病毒发现者之一、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在其专著中这样评价曾毅:“这些卓越的新进展,是应用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普查诊断人类癌症的第一个例子。”

在简陋实验室里分离“第一株”

1981年,大洋彼岸传来发现艾滋病的消息。曾毅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和病毒有关,一定会威胁到我国。”

当时中国刚对外开放,但“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曾毅立即开始知识储备和技术追踪。

1984年,他在国内开展艾滋病血清学检测。最初所有样本都是阴性,但他没有放松警惕:“中国普通人群确实没有感染,但是高危人群有没有感染?有没有用过美国血液的?”

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美国公司于1982年将一批血液制品第8因子赠送给我国某医院,在1983到1985年间输给了血友病患者。曾毅找到这些患者,在19位使用美国公司第8因子的患者中查出4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通过血液感染,证实艾滋病病毒早在1982年就已传入中国。

1986年,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集血样,准备分离病毒。

1998年,曾毅(左)在预防艾滋病展览现场

这项工作本应在P3实验室中进行,但当时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曾毅就在北京一间简陋实验室内,在普通的接种柜里,戴上手套开始分离。

他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毒株,确认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他迅速研制出快速诊断试剂,使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工具。

建设国内高校首个P3实验室

2000年冬天,曾毅受邀出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他当时就提出:“新学院要将病毒性疾病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要瞄准国际一流。要立足于解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他力排众议建设当时国内高校首个P3实验室。就在实验室建成的第二年,“非典”暴发。这个实验室立即成为抗疫科研的主阵地,完成了多项紧急任务。

“培养学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从世界观上进行深刻地教育和培养。”他还指导学生社团发起“红丝带”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防艾教育。

曾毅(中)在实验室

2012年,曾毅获得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这是该奖首次颁给美国之外的科学家。颁奖词写道:“曾毅教授将基础研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我们都非常尊敬他。”

2020年7月13日,曾毅病逝。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惦念的仍是“等身体好转,带队再去癌症高发区搞病因学现场研究”。他用一生践行着这份誓言:“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越要好好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病逝:一生与病毒抗争的勇士.中国科学报,2020-07-13

[2]曾毅:与病毒战斗一生.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3]难忘初见您的那个冬日.光明日报,2020-12-28

[4]曾毅:只为挽救更多生命.中国科学院,2014-04-04

[5]曾毅同志讣告,中国科学院,2021-04-0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