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婉婷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0/9 20:40:11
选择字号:
他因“追星”去哈佛做博后,如今亲手验证偶像70年前提出的理论

 

文|《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赵婉婷

2019年9月,刘聪来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还见到了自己的学术偶像。

他的偶像是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后者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达尔文”“社会生物学之父”。这位生物学巨擘还是一位高产的科普作家,其著作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见面时,刘聪带着威尔逊所著的《蚂蚁》——这是蚂蚁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圣经”。

图片

威尔逊给刘聪的签名

“当然,他后来又送了我很多签名书。”刘聪笑着回忆。

那是刘聪因威尔逊而选择研究蚂蚁的第7年,也是威尔逊研究蚂蚁的第70多个年头。共进午餐时,刘聪提起自己正在开展的研究,彼时90岁高龄的威尔逊很欣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继续做太平洋岛屿蚂蚁研究。

6年后的2025年9月,这项研究以刘聪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正式上线Science杂志。该研究利用群体遗传的方法,重建了斐济群岛的蚂蚁在数千年尺度上的种群动态,印证并扩展了威尔逊过去提出的理论。

图片

刘聪与威尔逊2019年的合影

图片

刘聪等发表的Science论文

1 验证

上世纪50年代,威尔逊在太平洋岛屿进行了多次蚂蚁调查与采样,并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内循环理论。

威尔逊认为,岛屿物种往往遵循一个规律:最初入侵岛屿并扩张,随后在局部栖息地逐渐稳定并特化,最终随着竞争和环境变化走向衰退甚至灭绝。

“威尔逊的理论向我展示了如何通过研究岛屿蚂蚁的群落,来理解进化和生态的宏大规律。”了解威尔逊的理论后,刘聪受到很大的启发。

然而,物种演化和群落更替的时间尺度极长,即使实地连续考察数十年,也只能捕捉到其中的“瞬间截图”,威尔逊的理论因而很难真正被验证。

2012年,第二代测序技术快速发展,让科学家得以对大量个体的D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借助群体遗传学模型重建种群历史。这一年,刘聪赴日本冲绳科学与技术大学读博,他的博导Evan Economo的实验室藏有大量从斐济群岛采集的蚂蚁标本。这是验证威尔逊理论的好时机。

然而,这些蚂蚁标本是干制标本,DNA降解较严重。2014年,刘聪启程前往斐济,补充采集标本。

刘聪与同事曾借住在友善的当地人家中,也会爬上山顶,在火山口扎帐篷过夜。那两个月里,几乎天天下雨,采集过程因而十分狼狈,刘聪总是蹚在泥里,还不停地摔跤。对他来说,在太平洋小岛采集标本的时光“感觉是做梦一样”。

图片

刘聪与同事在野外采集中

刘聪从新旧标本中筛选出127个物种的400余个种群,涉及4000多个蚂蚁标本。通过对比不同个体的基因序列就能建立群体遗传学模型,进一步推测种群在过去几千年的变化轨迹。

他分析发现,斐济蚂蚁群落至少经历了65次独立的定殖事件,并逐渐演化出88个特有种。它们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受干扰较少的森林环境中。然而,约3000年前、人类到来之后,79%的本地特有种出现了衰退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近300年欧洲殖民、商业农业扩张和外来物种引入后还在加剧。

与此同时,广布的太平洋本地种和外来种多见于低地和受扰动的生境,它们在新的生态格局下反而扩张。

这种“特有种衰退-外来种扩张”的格局与威尔逊的理论高度契合。

刘聪解释,环境变化中有“赢家”也有“输家”。这说明环境变化并不是单一方向地压缩所有物种,而会重塑群落格局。

2 阻力

这项研究从标本采集到最终发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7年,刘聪完成了标本的分子实验和测序工作。但4000多份标本中,不少原本靠形态学鉴定的物种需重新修正——有的要拆分为多个物种,有的则需合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刘聪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系统厘清物种边界。

后续的系统发育重建、群体遗传学建模及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因涉及庞大数据与复杂运算,进一步拉长了研究周期。

2024年8月,刘聪终于将论文投至Science。收到积极反馈的同时,一位审稿人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你们使用的不是全基因组测序,而是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方法。这种方法是否足够可靠?会不会影响结论的稳健性?

审稿人对RADseq的质疑在刘聪的预料之中。为此,他进行了大量交叉验证,在不同种群、不同参数设置下重复分析,结果都高度一致,从而证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至于为什么不用全基因组测序,原因很简单——贵。

刘聪笑言,给4000多份标本做全基因组测序将花费上百万,这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课题组无法负担的开销。他坦言,这项研究还是“蹭”着一个大型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才得以开展,而那项调查更侧重珊瑚等热点海洋生物类群。

刘聪在2021年完成哈佛的博士后工作后,一直通过申请项目经费继续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开展研究。他并非“编内”人员,更像一名高阶的博士后。刘聪坦言,如今经费申请难上加难。

但无论是回国,还是继续在美申请,刘聪都会将蚂蚁研究继续下去。

原因很简单,蚂蚁很好玩。“蚂蚁的自然历史特别丰富。有的蚂蚁是单蚁后的,有的是多蚁后的,有吸血的,有吐丝的,还有奴役别的蚂蚁的……”谈起这类酷酷的生物,刘聪滔滔不绝。

更为重要的是,蚂蚁的存在无比关键。

蚂蚁几乎存在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们是挖掘搬运土壤、促进土壤循环、分解有机物的生态工程师,能促进种子的传播,还通过调节害虫的数量参与生物防治。

尽管如此,人类对蚂蚁的了解仍然有限。全球已知的蚂蚁种类超过1.6万种,但它们背后的生态角色、演化历史和功能多样性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刘聪告诉《中国科学报》。

而刘聪要做的,就是一点点破译蚂蚁的自然密码。

图片

2022年,刘聪汇报斐济蚂蚁项目的进展

3 传承

刘聪儿时曾出于兴趣养过蚂蚁,但真正爱上蚂蚁,是读研之后。

2012年,刘聪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读研,其间开始了解威尔逊的蚂蚁研究,并逐渐意识到蚂蚁系统极具研究潜力。

通过在版纳植物园学习与生活,刘聪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一个科学问题:云南不少热带雨林被橡胶林取代,这种环境变化会对蚂蚁造成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决心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刘聪在完成版纳蚂蚁调查后,便开启了斐济群岛的蚂蚁研究。

图片

刘聪在斐济

2018年,刘聪在深圳参加亚洲演化生物学大会。他主动上前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Naomi Pierce交流,询问是否有合适的博士后项目。毕竟,哈佛是“梦校”般的存在——那是威尔逊求学、任教一生的地方,其校内的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还收藏着全世界最丰富的蚂蚁模式标本。

巧的是,哈佛次年即将启动一个全新的生物多样性博士后奖学金项目,而这个项目正是他的学术偶像威尔逊设立的。

2019年,经过激烈竞争,刘聪成为该项目“唯二”的入选者。他进入哈佛大学,在Pierce的指导下开启博士后工作。

威尔逊每周二会来办公室。蚂蚁馆的一小撮科研人员就会趁机聚在威尔逊的办公室闲聊、共进午餐。

刘聪在博士后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横断山蚂蚁多样性研究,其间也得到了威尔逊的鼓励:“山地昆虫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整理横断山蚂蚁名录是一份重要的贡献。”

威尔逊还送给刘聪一份1958年发表的论文稿件。威尔逊当年原打算将自己的出版物送给他的学术启蒙人、美国昆虫学家William Mann。现在,它成为了传承给刘聪的礼物。

2020年,刘聪出版了横断山蚂蚁多样性专著,并特意送给威尔逊一本。

次年冬日,威尔逊在医院逝世了。刘聪与同事整理威尔逊的遗物时,看到了威尔逊书桌上的这本专著。

当时专著尚未印封皮,威尔逊就亲自在空白的封面上写下标题与刘聪的名字。翻开这本170多页的专著,刘聪还看到了威尔逊的细致批注。

图片

刘聪的横断山蚂蚁多样性专著

“You should keep it, Ed wants you to keep it.”(你应该留着它,威尔逊希望你留着它。)威尔逊生前的秘书把书递到刘聪手里。

看着偶像的字迹,刘聪感慨万千。“它不仅是一份学术的传承,也是我个人科研旅程中最珍贵的记忆。”

作为一名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学家,刘聪相信随机事件与时机的力量。

在生物演化理论中,“随机性”是驱动演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它指的是某些关键事件的发生概率不受生物“主观需求”或“适应性目标”的直接控制,却可能长期深刻改变种群的基因组成。自然选择则在这些随机变异的基础上进行非随机的筛选。

刘聪的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当时差点去当高中生物老师。但一个念头总是闪过:去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之一看看。于是,他便开启了学术生涯,得到了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彭艳琼手把手地指导,又在威尔逊的书中坚定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最终来到蚂蚁研究者的殿堂。

“随机”选择中的必然,是刘聪不变的热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刘聪目前开展的课题是蚂蚁颜色的演化与适应。他解释,这有助于理解蚂蚁如何在多样而复杂的世界中适应并生存。

“你选的课题,就跟你的真爱一样,必须让你感兴趣、充满热情、愿意为它奉献一生,并且乐在其中。”威尔逊在《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一书中,给出这句“忠告”,刘聪一直在践行。

图片

刘聪的工作桌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s3004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