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3 12:34:46
选择字号:
从南极科考站到天马望远镜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国庆课堂

 

这个假期,不仅各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基地也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点。在那里,一系列丰富馆藏向公众展示了科学家不懈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上海,孩子们走进极地科普馆,近距离感受极地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这是我国首位登陆南极洲的科学家董兆乾在日记中的动情记录。这段生动的描述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

书信、照片、实物模型,极地科普馆内一个个展品为公众展示了从1984年中国人首次开展南极科考以来,40多年的极地探索历程。

从肩挑手扛,建成第一个科考站,到今天,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考站,建立起了立体的南极科考网络。我国在极地科考上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些年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突破。

而在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图文资料记录了在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科学家如何通过手动操作望远镜设备、长年累月不间断观测,精准地计算出了北京时间,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陶隽:控制要非常精准,冬天又不能戴手套,这个时候又不能跺脚搓手,要保证望远镜是不能动的。

除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基地里还给孩子们展示了天文台服务我国“探月”“北斗”等重大国家任务的氢原子钟、“天马望远镜”等设备模型,感受我国天文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岩画表明人类曾在古阿拉伯沙漠中生活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太阳能热泵或助数据中心回收浪费能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