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2025年要重点抓好九项任务,其中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力,202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东南大学教授仲伟俊分别作了主旨报告。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副主任李占军主持。与会专家从科技战略、经济学和产品开发等角度,逐层剖析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和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潘教峰作主旨报告。主办方供图
?
刘志彪作主旨报告。主办方供图
?
仲伟俊作主旨报告。主办方供图
?
新质生产力提供向新发展范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案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首次被明确提出,并被列为当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之首。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先弄清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潘教峰在题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科技有机贯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
刘志彪也在《新质生产力:理论认识与发展措施》主旨报告中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他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生产力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化的马克主义理论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改造,强调了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第一性的地位与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生产力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素的作用,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下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态生产力。这一新发展不仅继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多地强调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产力特点。”刘志彪解释说。
回溯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会推出形成新质态的生产力。“在当前的算力时代,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就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因素。”刘志彪认为,“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就是以智能化技术尤其是‘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的生产力,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共同作用结果,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潘教峰在发言中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深刻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更促进了生产关系适应性变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向新发展范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案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所在。”潘教峰说。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站在经济学角度,刘志彪认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宏观上看,只有对现有的体制机制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转型,才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的培育则是其核心目标。”刘志彪认为。
刘志彪同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传统产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盲目投资新兴产业,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因此,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以服装产业为例,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服装可以变成具备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从而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跨越。这样的改造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降低新质生产力发展投资的风险。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在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进行动态资源配置。
仲伟俊也在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世界级产品开发》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表现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可见,传统产业高端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潘教峰建议,通过数据要素的融入和新技术的叠加,传统产业可以实现功能的跨界融合,从而催生新的业态。“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动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才能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从而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他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重要素协同发力
潘教峰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处理好“破与立”“量与质”“内与外”的关系,即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协调,以及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改变一切不利于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资本制度、行业制度性偏见及其相关政策,改变就业与分配政策,建立利于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市场政策。”刘志彪表示。
仲伟俊则认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营造普惠性的企业创新友好环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企业普遍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发展战略,缺乏高端化、差异化的产品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面临困境,难以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仲伟俊直言,“企业需要从生产中低端产品向生产高端、优质产品转变,同时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只有通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才能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此后举行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就“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展开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活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