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9/20 15:08:07
选择字号:
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顺利返航

 

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组织的“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该航次历时18天,航程33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大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等手段,在前六次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调查。

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

  ?

此次考察期间发现的弗氏海豚

  ?

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域拍摄到的鲸群活动画面。   深海所供图

  ?

考察期间,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7群次,其中深潜鲸类28群次。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2个物种,其中深潜/远海鲸类物种9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瑞氏海豚(花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糙齿海豚和瓶鼻海豚;须鲸1种。航次结果进一步证实,南海部分海域拥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和远海型鲸豚动物栖息生存于南海的深远海区。

与前六航次相比,本航次不仅进一步积累了抹香鲸、弗氏海豚、短肢领航鲸等南海常见深潜鲸类物种的生态学、声学和行为学数据,更扩大了瓶鼻海豚、瓜头鲸和糙齿海豚等鲸类物种在南海的分布范围。尤其应当指出,本航次还新增了须鲸在南海的野外记录,获得确切的位置和栖息环境信息。

相关资料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然而,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以及少数近岸物种(如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学调查外,针对南海(尤其是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等深远海区)鲸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2019年以前还是一片空白。

迄今,深海所已经组织了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国际上在南海鲸类认知方面的空白,并为我国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科考调查,科研人员已经逐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继而面向鲸类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特征、生态功能、栖息地特征以及潜在威胁因子等科学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