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9/15 20:48:47
选择字号:
钱锋院士:用“接地气”的方式培养人才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工作四十余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对此坚信不移,并笃行不怠。

钱锋积极倡导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即“应用研究、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探索性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模式不同,前者绝对不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要与企业、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钱锋。图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以“智为引,走出中国特色工业生产智能制造之路

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下,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国家工业智能化规划。中国也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如何走出中国特色工业生产智能制造之路?

“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变。”钱锋强调,“工业制造智能化绝对不是简单的让机器变得更加自动化,而是使其变得更‘聪明’,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协同推进生产过程中各类信息整合、决策过程的高度智能化,以实现整个企业、产业的价值链最大化。这不仅获得了利润最大化,还实现了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统一。”

钱锋带领团队瞄准石油化学工业的智能优化制造,针对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炼油等重要的代表性石化装置,创新性地将化工过程物质转化机理与装置实时运行信息深度融合,进行石化装置智能建模、先进控制和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完成了中国首项自主创新的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软件和系统研发。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一举打破了我国乙烯行业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的局面。

钱锋还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PTA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独创性成果,为大型PTA装置成套技术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中间,钱锋尤为关注流程制造的智能化。“我和我的团队将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以‘智’为引,努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助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方向提升,为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超越,找到抓手,提供动能。”

用“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以来,钱锋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5名、硕士研究生131名,指导博士后28名。他培养打造了一支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近十年来,钱锋带领的团队为国家培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达四百多名。

团队先后被授予“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获评上海市“教育先锋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钱锋希望能把自己的感悟、学习体会和在工厂里接触到的实际案例都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钱锋喜欢采用剥洋葱似的“启发式教学”,不断问学生“为什么”。他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欢迎学生提问。为了解答问题,他可以组织召开研讨会,甚至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一起来研讨。但是,对于“捣浆糊”,他坚持零容忍。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研究,团队和学生必须制定反映工作进度的“甘特图”,有问题要及时提出、尽快解决。

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钱锋始终坚持要“接地气”。他持之以恒地推动教学与工业产业“对接”,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仅要去工业企业实习,更要将科研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钱锋领衔的“以需为引、以新为矢、以质为核,过程工业自动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十余年来,钱锋始终坚持为本科新生讲授“专业概论”第一课,并且通过举办各类前沿学术报告,帮助青年学子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钱锋连续数年为全校研究生新生讲授“恪守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践行科技报国使命”开学第一课,为准科研工作者迈好学术生涯关键一步做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勉励学生们秉承“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以真挚的爱国之心投入学习与科研,为强国建设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