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8 19:33:47
选择字号:
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启动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主体任务在拉萨正式启动。

此次科考活动将聚焦普若岗日冰原(一原)、色林错-纳木错(两湖)以及长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关键区域,持续至10月中下旬,通过多任务、多学科、多手段,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综合考察研究。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表示,此次科考活动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继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等“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系列综合科考活动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既有传承性,也肩负新使命,旨在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综合集成性成果产出,推动建立亚洲水塔核心区高新技术观测体系,推进环喜马拉雅国际大科学计划,服务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入实施。

聚焦亚洲水塔关键核心区

“一原两湖三江”地区是亚洲水塔的关键核心区,拥有世界上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普若岗日冰原、以色林错和纳木错为主体的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以及惠及全球最多人口的大江大河源头。

“这个区域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同时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区,本次科考的综合成果将为实现青藏高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姚檀栋说。

据介绍,此次“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设置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碳循环、高山环境与健康、资源能源远景、构造与环境演化、绿色发展途径6大科考任务,由姚檀栋、郎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王浩、徐祥德、张建云、吴福元、朱彤、朴世龙、方小敏、孙航等10位国内外院士带队,共有15个科考小组的400多名科考队员参与。

姚檀栋说:“20多年前,我和郎尼·汤姆森一起进行了首次普若岗日冰原科考。这次他将和我一起重返冰原,考察普若岗日冰原发生了哪些变化。”

目前,科考活动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共设立了普若岗日冰原1个主营地,唐古拉站、纳木错站、双湖科考基地、拉萨部4个分营地,共同支撑核心科考任务实施。

多项核心任务厘清变化态势

按照科考计划,此次科考小组将聚焦认识冰冻圈变化对亚洲水塔变化的作用和对水资源变化的贡献、多年冻土碳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中的碳动态、冰缘植物对气候和冰冻圈变化的响应规律、急进高原人群高海拔适应的生理特征、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构造与环境演化历史、城镇化体系建设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等目标,持续开展相关工作。

其中,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科考分队以普若岗日冰原为中心,将开展冰川现代过程监测、冰芯钻取、湖芯钻取、湖泊与径流动态监测、浮空艇大气观测、人工增雪等工作,揭示气候变化下冰川消融、径流变化、湖泊扩张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响应机制,阐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一原两湖三江”冰冻圈与水资源变化特征与影响。

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科考分队将在普若岗日冰原和长江源区,对多年冻土区的植被和土壤进行全面考察,结合传统钻探和新一代物探技术,填补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监测的空白;通过标本采集、样方调查和土样采集等手段,研究普若岗日冰缘带植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高山环境与健康科考分队将通过浮空艇观测平台和冰面原位,观测挥发性有机物和气溶胶理化性质,探讨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及其对青藏高原升温速率的影响;拟招募10名科考队员,分析急进高原人群的高海拔适应生理特征,为青藏高原人体适应与调控提供新的样本数据。

资源能源远景科考分队将考察纳木错周边淡色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考察念青唐古拉山及周边富稀有金属元素热泉,研究稀有金属来源及富集机制,评估纳木错周边拉萨地块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

构造与环境演化科考分队将在伦坡拉盆地开展超千米岩芯科学钻探,开展气候和生态环境代用指标记录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环境演化历史。

绿色发展途径科考分队将深入羌塘国家公园,推动国家公园科考研究持续进行;聚焦拉萨河流域的多圈层过程,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地球系统综合观测平台,为保护修复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科学核算拉萨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绿色发展模式和路径。

新技术应用助力科考

从2017年开始,在为期7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中,众多新技术和新手段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助力科考取得重大成果。姚檀栋表示,浮空艇、直升机、无人机、雷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将应用到此次“一原两湖三江”科考中。

科考队将利用“极目一号”浮空艇观测平台和地面综合观测实验舱,配合无人机采样和气象探空,实施普若岗日冰原区地表至海拔6300米高空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黑碳、粉尘等多指标高空和地面同期时空变化观测。

“此次观测任务将补充天气尺度的季风水汽输送数据,并计划首次实现1000米高空超过24小时连续驻空观测。同时利用探空仪,开展6小时间隔连续气象参数探测,揭示季风期大气传输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说。

在长江源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还将利用无人机搭载探地雷达等设备开展冰川CT扫描,获取冰川厚度分布特征。

刚刚结束的纳木错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使用我国自主的钻探平台、钻机及主要钻探技术人员,在纳木错三个点位计划共钻取近1000米长度的湖泊岩芯,开展湖泊沉积物分析,为开展青藏高原过去一百万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展望未来,姚檀栋指出,此次科考在新的国际合作大格局下,将进一步发挥科学家团队作战的能力,形成全球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新的研究态势,“用科技力量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