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宇彤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5 19:06:01
选择字号:
黑土地上怒放的百合

 

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沈高铁一路向北,进入东北第一站,就来到了辽宁省凌源市,这里也被称作“中国百合第一县”。

谈及鲜花,很多人都会率先想到云南,但鲜有人知,在被誉为“大国粮仓”的东北,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一片片百合花恣意生长、迎风怒放。

“南有云南、北有凌源”,全国每10支百合鲜切花,就有3支出自辽宁凌源。近日,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凌源,感受黑土地上流淌的百合情。

结缘黑土地

说起凌源百合,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园艺学家、近代花卉园艺学奠基人章守玉。

1922年,留学日本的章守玉回国后,先后受聘于西北农学院、南京临时大学、“中央”大学、河南大学,任园艺系教授,1949年8月,经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毛宗良介绍,进入复旦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任教。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北迁沈阳,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组建为沈阳农学院(现为沈阳农业大学)。

章守玉也是北上队伍的一员,他将从上海带来的各种花卉栽培在沈阳,经过系统观察,发现沈阳地区夏季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唐菖蒲的生长发育,于是率先建立了唐菖蒲研发中心,围绕唐菖蒲的栽培、育种展开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起,章守玉在沈阳广泛搜集唐菖蒲的品种类型,通过田间选择自然变异、人工杂交等方法,耗时十余年,培育出5000余个杂交后代,选育出数百个优良单株,为东北地区发展唐菖蒲生产打下了重要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凌源市一个林场工人偶然得知,广东地区对唐菖蒲的需求量很大,他当即开始种植唐菖蒲种球,他惊喜地发现,当地种植唐菖蒲不仅成本低,亩产量高达上万粒,还能卖鲜切花,且鲜花的价格比种球高得多,这也带动了当地的种花热潮。

“唐菖蒲和百合都是球根类的植物,在种植方面有一些共通点。”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红梅告诉《中国科学报》,90年代,百合花逐渐走进凌源市花农们的视野,基于丰富的唐菖蒲栽培经验,凌源市的百合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百合与这座东北小城的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百合花也有“经纪人”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凌源市积极探索花卉产业新商机,根据市场需求栽培了多种花卉,其中,百合花是当之无愧的“金名片”。

“咱们凌源是百合鲜切花的重要产地,品种多、品质好,喜欢什么类型的直接在直播间留言,我们都是顺丰包邮到家。”走进凌源市一处温室大棚,大片百合花田映入眼帘,紧闭的花骨朵大小接近一个手掌,暗香浮动,大棚内还有不少带货主播卖力吆喝。

  ?

百合花大棚内的直播带货(赵宇彤摄)

“我们做百合鲜切花的直播差不多有四年的时间了,平均每个直播间一天能成交一百单。”该百合花大棚负责人孔庆国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个大棚里种植的百合花叫‘火星之恋’,是一种花大、香浓且耐寒的重瓣百合,我就是全凌源第一家种植‘火星之恋’百合的。”

原来,“火星之恋”原产自荷兰,在2023年的凌源百合节上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花农关注。但之前谁也没种过这种百合,能不能适应本地环境?市场会不会买单?每个农户心里都写满问号。

“我种了一辈子百合,打心眼儿里热爱它,要想让凌源百合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要引进、学习国外的品种,进行本地化探索。”孔庆国没有犹豫,率先在自家花田试种,去年只种了3000球,首批“火星之恋”上市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好评无数,这让他信心倍增,今年就扩展到15000球,同时也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一同种植“火星之恋”。

尽管网络直播让更多人知道了凌源百合,但从规模上看,百合“经纪人”才是主要销售渠道。“我们说的‘经纪人’也可以理解成经销商,负责凌源百合的对外销售,在花卉市场门口,每天都有无数专门拉花的大货车,将凌源百合送往全国各地。”孔庆国告诉记者。

这些百合花“经纪人”可不是简单的销售,而是连接花农和花商的重要桥梁,既要熟悉各种百合花的特性,了解每天的市场行情,还要能在鲜花拍卖场上“快狠准”报价,并掌握快速组货配货的能力。整个凌源有两千多名百合“经纪人”,他们和直播达人一同打响凌源百合的“金字招牌”。

目前,依托花卉产业独特优势,凌源市全力打造“和美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科技—种植—加工—交易”的产业链发展方向,预计2025年,示范区内将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以上,年可带动增收1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

凌源百合的“成功秘籍”

如何让娇贵的百合花在黑土地上大放光彩?从自然条件到科技赋能,凌源市总结了一套“成功秘籍”。

凌源市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凌源百合的一流品质。

此外,对“靠天吃饭”的百合产业来说,适宜的生长环境可谓关键。“2005年,突如其来一场大雪,我早晨去花棚一看,整个花棚都塌了,所有花全压坏了,对我们个体户来说,损失不可估量。”回想起那年极端天气的冲击,孔庆国依旧心有余悸。

针对这类问题,近年来凌源市气象局推出一系列百合生产全产业链气象服务。一方面,在百合种球栽培环节,凌源市气象局根据实时收集的气象信息,为广大花农提供即时预警,以及各生长期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并联合蔬菜花卉中心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报和防御信息;另一方面,凌源市气象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在百合博览园中安装小气候站,不间断采集不同百合生长期的气象资料,为更科学订正服务产品提供资料支持。

“气象局还搜集了全部花农的手机号码,每天免费发布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花卉成交价等信息。”凌源蔬菜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司海静告诉记者,“百合种植对温湿度的要求很高,以温度为例,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左右,单纯依靠自然环境无法实现,当天气预报出现高温、低温或连阴寡照天气时,我们通过智能化温室和大棚,借助环境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遮阳、喷淋、风机、补光灯、热风炉等设施实现精准调控,为百合创造稳定适宜的生长条件。”

  ?

凌源市东城街道房申村花卉种植基地(赵宇彤摄)

此外,凌源市还采用了智能化灌溉和施肥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养分检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实现了百合生长过程中水分和养分的精准供给和管理。

“十年前,今天有没有雨,什么时候下,雨有多大,谁都说不清楚,现在提前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到预警,特别精准,我们也能早做准备,今年的连续强降雨就几乎没造成损失。”掂着沉甸甸的花骨朵,孔庆国笑容满面。

接过科研“接力棒”

“我是土生土长的凌源人,在沈阳农业大学念书时,就有不少花农来咨询百合花栽培过程中的问题,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这让我备受鼓舞。”孙红梅告诉记者,2000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的指导下,孙红梅将研究重心放在百合种球的培育技术上。

“绝大多数百合是无性繁殖,种球培育至关重要,但2000年左右,我国百合种球百分之百依赖国外进口,绝大多数产自荷兰,每年进口的百合种球数量在2亿粒左右。一粒种球价格在四五元左右,一些好的品种能达到十几元,所以切花栽培成本非常高。”孙红梅告诉记者,百合种球进口还要“看人脸色”,可以进口哪些品种、什么时间供应,都要受制于出口国。因此,百合种球国产化攻关势在必行。

“为实现百合种球国产化,我们在原原种培育、扩繁和开花种球培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孙红梅告诉《中国科学报》。脱毒原始材料生产是百合种球繁育的关键一步,但传统组培方式是通过不定芽发生诱导小鳞茎,生长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孙红梅团队创造性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发明了百合高效离体再生技术,让原原种培育的效率提高数百倍,成苗系数达到传统组培方式的500至600倍。

此外,孙红梅团队还致力于创造“定制化”新品种,比如想定向提高百合的哪些抗性或观赏性,这就得建立分子育种平台。“分子育种的基础是建立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但这非常难,因为不同种类的百合基因型差异非常大。我们团队花了十年的时间不断尝试,才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起百合的稳定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12%至14%。”孙红梅向记者介绍,基于高效遗传转化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为我国百合的定向育种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

孙红梅及团队(受访者供图)

然而,在孙红梅看来,目前百合生产中仍存在“轻栽培”的不足,如何绿色、环保、高效实现标准化种植、机械化采收,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

“今年我们有幸获批了国家级的专家服务基地,未来将以凌源为主要服务中心,辐射更多广泛地区,整合丰富人才资源,为全国百合产业做出贡献。”畅想未来,孙红梅坚定表示,将带领团队接过科研“接力棒”,在黑土地上扎扎实实写好“百合论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