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6/16 9:30:49
选择字号:
朱美芳院士:做科研,要“蒙学善问,泰定求真”

 

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方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1982年,我考入东华大学(时名中国纺织大学)化学纤维专业,后来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直到最后留校任教,始终在这个专业领域学习和工作。从1994年我们成立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到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化纤生产大国并向化纤强国迈进,40多年来,我见证了这个专业、这个学科、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我们的材料学科不仅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纤维特色材料学科。

我记得自己在留校任教的第5天,就坐大卡车去了张家港涤纶厂,到企业找问题。开始进展不顺利,纤维经常断头,设备运转连续性差,需要不断停机调试。为此,我索性睡在车间,跟工人师傅们一起动手操作,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此后,我便时常告诫自己,碰到任何问题一定要有迎难而上、追根问底的钻研精神。

在我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方向和目标:面向国际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面向国计民生,尽力解决产业和行业难题。只有注重“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注重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学生厚植学术研究的沃土,注重将学科前沿和重大科技成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更多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这些年,我常和团队成员讲,做科研,要“蒙学善问,泰定求真”,这是我们团队的团训,意思就是要“勤奋学习、善于交流,泰然处事、探寻真理”。

科研是每天在挫折中前进,做科研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人员站在创新前沿,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挑战,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同时要构建内部协作与外部协同的机制,讲究团队作战,注重学科交叉。比如,我们设立了跨学科专项基金来凝聚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遇到瓶颈和困难,大家可相互鼓励、群策群力,高效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提出并实施“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即青年教师入校后团队导师、国外导师和企业导师并重,帮助其提升个人重大难题攻坚能力,在教学科研上多渠道全方位成长。

多年来秉持这八个字的精神,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已经化作流淌在我们团队血液里的“学术基因”。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一定是在专业领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把理论和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从书架到货架,这样才能结出创新的果实。

(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