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4 19:40:06
选择字号:
肖文交:筑梦新疆这片沃土

 

巍巍雪山,茫茫戈壁,新疆极端艰苦的环境给探索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沉积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来说,这片荒凉外表下蕰含丰富科学宝藏的土地是他这一生都在逐梦的“沃土”。

在这里,肖文交做了大量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取得了中亚大陆演化等方面重要成果,抢占了地球科学增生造山和大陆地壳生长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学术制高点,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如今,他正在新疆的地学殿堂里继续逐梦,培养年轻学者,投身科普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在疆转化,以实际行动为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科技支撑。

   

肖文交在天山开展野外考察。新疆分院供图

逐梦新疆雪山戈壁

1996年夏天,还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前身)开展博士后研究的肖文交第一次来新疆,翻越天山到西昆仑开展野外科学考察。

从那时起,前往新疆野外考察几乎成了他每年的“必修课”。

增生造山与大陆生长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难点。增生型造山带是地壳生长的主要地区,也是矿产资源的重要富集区,控制了地球历史上的环境演变。新疆及邻区的广袤地带是国际公认的解剖增生造山与大陆生长最佳野外实验室。

肖文交瞄准增生造山作用与大陆生长等国际学术前沿热点,把研究重心投向了新疆及邻区的雪山戈壁。

雪山地势高耸,山脉逶迤,高寒缺氧;戈壁绵延不断,波状起伏,荒凉贫瘠。“置身在大自然这些高耸入云的雪峰和一望无边的荒漠中,你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孤独和沉静,仿佛世界都在你脚下。同时,也会被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吸引,向往探索研究这片充满未知的神奇土地。”肖文交说。

在这样的野外环境中工作,有让肖文交难以言表的欣喜和豪迈,也有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

在昆仑山,肖文交曾带队单车勇闯甜水海、河尾滩等无人区,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完成考察任务;曾蹚过冰冷刺骨的溪水,攀爬近乎直立的绝壁,终于到达蛇纹岩、辉长岩等露头区,获得关于特提斯古海洋的关键样品;曾因负责全队给养和救援的重型卡车陷入河床泥沙,赤脚进入冰冷的河水挖车;也曾和考察队员们和衣睡在盖满一层厚厚雪被的帐篷中,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茫茫的戈壁山区,肖文交曾在东天山和地质队的同仁一起住在像蒸笼一样的卡拉塔格帐篷中,赤膊生火做饭;曾在东准噶尔和队员们冒着漫天的大雪和刺骨的寒风,徒步前行十余公里,啃着背包里的馕饼,用脚步丈量古亚洲洋盆消失的遗迹;曾在额尔齐斯增生楔的考察中,指挥大家躲避突发而至的滂沱大雨加冰雹,及时妥善收集样品,有序撤退。

至今,肖文交依然记得,早些年和团队的一次东天山-北山戈壁考察中,返程时,因“搓板路”十分颠簸,车子突然熄火,油路和油箱都凝固了,他指挥大家寻找可燃物用火烤备用油箱,找到为数不多的骆驼刺、风滚草,甚至把工作的棉手套都拿来烧了,最终得以发动汽车,才有惊无险地走出了那片戈壁。

在这些考察中,肖文交因为持续强烈的高原反应,留下了偏头疼的后遗症。但他依然觉得:“作为一名地质科技工作者,新疆及邻区就是自己科研创新的沃土。”

多年的野外工作中,他一门心思研究我国北方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成矿作用及环境气候效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亚增生造山研究推向了国际学术前沿。

   

 肖文交(右一)与国内外合作者在西昆仑山开展野外考察。新疆分院供图

论文写在西部大地

国际学术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增生造山作用,其最佳研究地区是西昆仑及其以北广大中亚地区。该地区发育了巨型增生作用,形成了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中亚造山带。

然而,由于关键证据缺失,长期以来,地质学界对中亚造山带大陆生长的详细过程存在很大争议。

站在增生造山带研究的最前沿,肖文交从西昆仑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南向北转到天山、准噶尔和阿尔泰山开展增生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

解剖中亚造山带,是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一个“硬骨头”。巨量时空分布、复杂山盆结构与巨量沉积覆盖……这些都是“拦路虎”。

面对国际上的激烈学术争议,肖文交带着多方位、多维度的解剖思路,与团队一起在中亚大地坚持不懈地追索大陆增生的关键证据,通过一步步探索每一处可能存在重大证据的“无人区”,他们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拼贴出整个中亚造山带多重汇聚复式增生模型。

“多重汇聚就是将中亚地区的构造演化从整体上考虑,得出中亚造山带是不同拼贴体家族从多方汇聚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汇聚过程还有一个长期演化特征,共同构成了中亚大陆的多重增生拼贴构造。”肖文交举例说,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山脉出露多条古生代蛇绿岩残片和增生楔组合,就是地球上存在古海洋并发生俯冲-增生的关键记录,也是刻画造山带洋—陆演化格局的关键标志性证据。

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中,肖文交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西部大地,清除了解剖中亚造山带过程中的“拦路虎”,论证了长期复杂大陆增生造山作用,创建了增生楔-增生楔拼贴、多向汇聚复式增生造山模型,发展了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理论,建立了主要矿床成矿过程与增生造山作用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增生造山成矿理论,促进新疆找矿勘查工作,探索了中亚地区构造-环境-气候相互作用及其演化机制。

这些研究工作抢占了地球科学领域增生造山带和大陆地壳生长研究的学术制高点,获得国内外科学家广泛认可。

通过这些研究,肖文交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新疆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并在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肖文交并未止步。

随着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拉开帷幕,他又带领团队继续投身到这次大型综合考察项目中,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为摸清新疆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献智献力。

 肖文交和团队在天山开展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后排左四为肖文交)。新疆分院供图

投身科技富民兴疆

一次次的野外科考中,肖文交亲历了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趟趟的新疆之行中,肖文交与新疆的缘分也越结越深。

2011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组建矿产研究单元,肖文交立即按照院党组要求将工作重心全部从北京转至新疆。

他自觉强化“国家队”“国家人”的责任担当,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像李四光、彭加木、黄大年等科学家看齐,学习他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高贵品质。”肖文交常说。

作为一名科学家导师,肖文交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地质学科技人才,有的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还与国际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培养了一批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伊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国的留学人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年轻科技骨干,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

他还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经常深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设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与讲座,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少年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他主动推进中国科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科技需求对接交流,组织和推动一批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与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投身于服务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实践。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带头到基层开展蹲点调研、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等活动。

 肖文交在克拉玛依开展科普讲座。新疆分院供图

 肖文交(左六)在和田墨玉县阿依玛克村调研慰问村民。新疆分院供图

“用科技创新赋能富民兴疆。”肖文交时刻把这句话放在心头。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他积极参加决策咨询,围绕科技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交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次人才引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推进新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及建设面向中亚的新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与新疆发展息息相关的提案。

“未来在新疆这片科研沃土上,我将继续耕耘,为新疆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肖文交同时寄语青年科学家,生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要用不懈的创新与追求书写有价值的人生、成就有高度的梦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