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9 16:44:38
选择字号:
专家学者研讨地方猪遗传资源持续保护与创新发展

 

5月28日,长株潭科技创新联盟——地方猪遗传资源持续保护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活动在湖南湘潭举行。

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优质湘猪产业创新发展区,拥有沙子岭猪、宁乡猪、大围子猪等3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中沙子岭猪原产于湘潭市。

  ?

活动现场。王昊昊 摄

研讨活动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湘潭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院士专家,围绕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遗传改良技术、可持续发展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表示,与外来瘦肉型猪相比,我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色红润、风味佳,肉质更优。团队在地方猪研究上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比如阐明了沙子岭猪不同部位肌肉肌纤维发育和脂肪沉积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沙子岭猪肉质形成的关键窗口期是150至210日龄,并研发了沙子岭猪优质猪肉生产关键营养调控技术。团队将进一步研究、开发、有效利用我国特色优良地方品种猪资源,不断提高猪肉品质。

湖南农业大学沙子岭猪研究院院长、湘潭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吴买生团队在沙子岭猪持续保种、创新利用等方面持续研究。他表示,我国生猪遗传资源数量多,截至2023年12月全国的141个猪品种中地方猪种达85个。我国年出栏生猪约7亿头,但地方品种占比不到10%。创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实施“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品牌营销”模式有助于地方猪产业做大做强。

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勇表示,以沙子岭猪为育种素材、历时12年科技攻关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成为湖南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目前,湘潭已形成涵盖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品牌专卖、餐饮体验等各环节的优质猪全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0亿元。期待各方搭建起地方猪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打造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

研讨活动由湖南省科协指导,湘潭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