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敏,严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6 21:28:00
选择字号:
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侧记

 

近期,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方面喜讯连连。青年博士赵佐平教授主持的《秦巴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在陕西省天然药物学会、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的汉中市“三项改革”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暨项目签约活动上,陕西理工大学生工学院“纯中药除痘中药复方”“黑叶特种稻茎叶高花青苷品种筛选与秸秆制备花青苷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秦巴雪莲果山茱萸富硒发酵食品开发与产业化”三个落地项目与转化企业签约,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陕西理工大学珍稀食药用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团队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现代生物技术在羊肚菌育种、羊肚菌栽培新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选育的羊肚菌新品种以及开发的种植新技术,已在留坝县羊肚菌栽培示范试验中初见成效,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这是该校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陕西理工大学深入推进产教、科教、校地、军民融合发展,“把学问做在秦巴山川,让成果惠及汉江两岸”,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学校建有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师依托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同时,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陕西理工大学深度融入秦创原工作专班。制定了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及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明确了学校深度融入秦创原的总体目标和“三项改革”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各项重点任务,夯实了主体责任。通过改革明确责任,科技创新能力大为提高,近5年,高层次获奖、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提升,SCI1区论文增长5倍,发明专利增长2倍以上。

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高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就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学校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立“陕西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陕西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部门,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成果完成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汉中各县区设立工作站,各工作站充分利用陕西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设施条件及技术储备,为陕西理工大学和各县区的开发需求及成果应用创新提供便利。成立“秦创原(陕西理工大学)创新促进中心”,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合署办公。一系列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横向课题科研经费、高价值专利数量持续提升,承担复杂技术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

实施校地融合战略,搭建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平台

学校将“开放融合”作为五大事业发展战略之一,重视政校企融合发展,多年来已与当地政府及多家企业建立校政企合作关系。2022年8月,陕西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校友企业西安中盈泓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国有控股公司陕西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管理,与汉中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入驻汉中经开区战略框架协议。科技园依托陕西理工大学高校人才资源和先进科研设备等优势,挖掘和放大汉中地理资源禀赋,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打造5.0 版智慧数字园区等。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在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落地孵化,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场地、资金和相关服务等支持。目前,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已有6家企业入驻,本校教师的5 项转移转化科技项目均获秦创原 “春种基金”投资各100 万元,目前均已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成立公司。

学校还派出“三区人才”30余人,“科技特派员”3 人,科技特派员团队 1 个,以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用自身优势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近日召开的陕西理工大学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共同探讨了航空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和校企融合战略构想,该校党委书记赵晓林表示,学校将围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和教研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学校从“新”出发,向“新”前行,奋力将现有科技成果存量转变为经济发展增量,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