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星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27 13:22:46
选择字号:
师生互选呼唤导师信息公开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在个人主页将指导学生人才培养的成效与教学科研的成果和盘托出,引发众多网友惊呼其为“别人家的老师”。舆论也对吕老师的工匠精神表达了钦佩之意。

相较于本科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某种程度上说,继续深造的本科生考生在择校报考时,考虑的不仅有学校的光环效应,更加期待遇到名师、良师。

现实中,信息公开制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招生录取环节、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等方面全面铺开,考生在择校时,对院校、学科、专业的了解尚且有相对透明的指标参考,但对导师的了解却往往只能来自官网上简短的导师简介,以及所在学校同学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等,对导师的所有期待只能根据自己寻觅的踪迹而无限遐想。

尽管多数高校已实施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的互选,但往往将其置于紧张的复试环节或开学报到初期,对导师个人信息披露而言,也没有机制上的渠道与要求,这致使无论是学生选导师还是导师选学生,往往会沦为“碰运气”。良师难遇、好生难求成为当下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互选最真实的写照。

吕老师行为的可贵之处便在于为研究生招考互选提升信息披露度、师生匹配度提供了示范效应。

既然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披露总体的招生录取决策参量、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导师自然也有义务公开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成效。显然,这不能仅依靠像吕老师这样的导师的自发行为,院校也要建立一定的导师信息披露机制,制定必须公开的事项清单,从而满足考生择校、择院、择师决策的基本信息需求。

某种程度上说,导师个人育人信息的公开将激发导师培养学生、学术科研的内生动力,那些以为评聘职称后就进入学术“休眠”或育人倦怠期的“三无”导师,也将在这种公开中露出真实面目。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性决定了导师角色、作用的关键性,其个人信息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使信息差不断扩大。师生难以匹配带来的不仅是学生融入师门学习的困扰,也必然带来导师指导学生的痛苦。当然,强调导师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应确立对考生信息采集内容的优化及其信息运用的具体要求,为院校录取学生、导师了解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信息依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