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21 23:02:40
选择字号:
干旱动态风险评估和干旱传播过程研究获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志教授团队在干旱动态风险评估和干旱传播过程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Hydrology上。

标准化干旱指数是研究干旱的有效工具,但其计算需要长时段气候态数据作为参考,并需要拟合特定参数的分布函数过程,不利于干旱预警。为此,团队提出了一个由降水驱动的水文干旱触发阈值动态模型,考虑累积降水异常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基于GRACE的干旱严重程度指数来表征水文干旱。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更敏感。我国东北部和南部地区是爆发水文干旱的高风险地区,其触发阈值随时间呈降低趋势,表明对气象干旱的抵抗力在减弱。该模型在GRACE的三个产品均表现良好。

触发不同等级干旱时所对应的CPA阈值。

识别和解析多类型干旱的传播次序和传播机制是理解干旱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有关研究关注的传播过程较短,且常缺乏地下水干旱这一环节。为此,从全国尺度,采用遥感反演、水文模型、同化产品和再分析等多源数据集与地面监测资料进行交互验证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类型干旱传播过程的动态阈值框架。结果表明,我国九大流域的各类型干旱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次序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地下水干旱。在长链式干旱传播过程中,我国南方地区触发下一阶段的风险概率在逐级递减,存在明显的传播受阻现象。

GSFC和JPL产品所对应的轻度和极端干旱的阈值变化,以及与CSR产品的差异。(图片均由课题组提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se.2023.113831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3.13013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