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蜥蜴多样性保护与性状解析创新团队联合保护生物地理与计算生态创新团队,开展基于详实野外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技术攻关,通过结合有效种群大小、物种栖息地面积变化等关键因素,提出并优化了物种受威胁等级评估框架,并以分布于青藏高原的10个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龙蜥属物种为测试对象,对新框架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发表于《动物学研究》。
新评估框架基于龙蜥物种分布范围、当前和未来气候适宜区、适宜栖息地和有效种群大小进行秩合统计,计算出每个物种的风险排序分数,用于评估物种受威胁等级。
结果表明察隅龙蜥和麒麟龙蜥当前受威胁等级最高。而帆背龙蜥、巴塘龙蜥、草绿龙蜥、裸耳龙蜥、玉龙龙蜥和滑腹龙蜥,由于在未来预计发生严重的分布范围和潜在栖息地丧失,其受威胁等级应从“无危(Least Concern)”更新为“易危(Vulnerable)”。
此外,研究还发现龙蜥物种的头体长、相对尾长和相对头宽与风险排序分数之间具有统计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这些形态特征可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初步推断物种受威胁状况。
本研究改进了现有物种风险评估框架并展示了其有效性,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参考信息,将对研究相对匮乏物种的风险评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4272/j.issn.2095-8137.2024.28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