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和丁兵兵特聘副研究员团队,基于热释激子重组机制,制备高温余辉材料,并发展了热调制高温余辉的全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长余辉是指除去激发光源后的长持续发光现象,已在生物成像、信息加密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已经通过多种不同策略获得大量具有长余辉现象的材料,但开发具有耐高温的动态余辉材料仍具有挑战性。
以往工作中,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的双发射集成被认为是获得热调制余辉材料最简便的策略之一。然而,该策略依赖于热敏感的三重态,余辉的热调制温度范围严重受限,阻碍了真正意义上可广泛应用的动态温度可调余辉材料的开发与实现。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以硼酸为基质、多环芳烃为掺杂剂的无金属掺杂材料体系。经过简单的热处理,该材料体系就能实现可调的超长余辉,包括150℃下持续超过10秒的蓝色高温余辉和低于110℃时的超长黄色磷光余辉。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发现,高温余辉是由掺杂剂分子内的热释激子重组引起的。此外,与传统的三重态相关的双发射材料相比,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温度耐受性。
热调制超长余辉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机制。图片来源于《德国应用化学》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103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