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报》从三峡大学获悉,该校国家级能源与环境材料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能源电催化、光催化合成、污染物高效处理及气体纯化等多个关键科研领域取得突破,相继在国际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先进材料》上发表了6篇高质量论文。
据悉,该校教授叶立群与副教授黄妞,携手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马天翼,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创新的非热解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精确定义的CoN4核心与非平面对称配位结构的模型电催化剂,该研究揭示了CoN4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配体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之间的直接关系。
相关原理图。三峡大学供图
?
该校教授叶立群和博士刘维再次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策略,利用聚多巴胺快速将超氧自由基中间体转化为过氧化氢,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还为环保、稳定的光合成过氧化氢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此外,叶立群还与博士郑勇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博士杨矞琦共同在《先进材料》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采用创新的自掺杂原位封装策略,成功合成了非晶MnO2封装共价三嗪聚合物衍生的多杂原子掺杂碳球材料,这种材料在锌-空气电池中展现出卓越的氧还原/氧析出双功能电催化活性,为可持续电化学能源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该校教授李东升、博士伍学谦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魁北克)材料、能源研究所的孙书会携手,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稀合金电催化剂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在碱性环境下对氢氧化反应表现出卓越活性的稀合金电催化剂,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启示。
该校教授李东升、博士伍学谦还与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赵翔联合,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孔隙空间分区的研究论文,该成果强化了对配位自组装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开辟了新方向。
该校教授方艳芬,携手江苏大学闫研,共同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低成本氧化铁渣制备高性能可持续臭氧催化剂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由低成本氧化铁渣(IOSM)制备的整体式催化剂,该催化剂在高效、可持续的臭氧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废水处理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15802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19216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12868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2680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93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