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广州城市文脉与广式生活”研讨会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举行。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图书馆、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等嘉宾,采用理论分析、实践分享、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从文脉图景、城市空间、学术机构、社区传播、岭南文化等研究视角,围绕广州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及广式生活美学展开分享与讨论。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指出,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一直传续着“城与江”的城市故事,尽管城市格局持续变化,但广州精神依然是发展的核心。他认为,广州是粤文化的源地、枢纽及中心,粤语、粤菜、粤剧等本土文化及生活方式更是随着华人的人口流动走向世界,但是广州在城市传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讨会现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供图
?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广州城市文脉传承与弘扬问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文脉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根脉、魂脉,彰显着文化的原生动力和精神内涵。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文脉的保护和弘扬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多样性。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授、《探求》杂志副主编温朝霞认为,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具有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精神。具体而言,广州的“羊文化”铸就了具有“敢为人先”和“生猛”特征的精神气质,“洋文化”铸就了具有“开放兼容”和“开拓进取”特征的精神气质,“商文化”铸就了具有“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特征的精神气质。她提出,广州多维的城市精神气质塑造了广式生活的包容风雅,体现在本土的“花文化”、“食文化”及民俗风情之中。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柳立子认为,广州城市文脉总体经历了本根文化孕育期、百越文化共融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和现当代文化发展期等时期的持续沉淀与创新传承,始终表现出勇于尝鲜、厚生重情、中和通达、乐天自得的文化基因,呈现在广州人的特色生活方式之中,也不断滋养并延续着这座千年名城的生命。
“今日从广州的文史、空间、在地文化及艺术创作等视角的研讨,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广州城市文脉的厚度与广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建设性。”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周成华认为,广州城市文脉建设及其研究是支撑广州千年商都文化渊源流传的有效途径,高校、社科院、文化单位应联合社会艺术机构,一起加强对广州三脉、三轴及三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地,为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积蓄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