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5 20:02:03
选择字号:
“杨福愉星”璀璨于星穹

 

10月30日,“星耀生命科学——杨福愉院士学术精神传承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研讨会由张宏院士主持,生物物理所所长刘力和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汪洪岩发表致辞,匡廷云院士、王志珍院士、阎锡蕴院士和杨福愉院士家属及同事、学生代表发表感言。

杨福愉先生是中国共产优秀党员,原籍浙江宁波镇海,192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为纪念杨福愉院士,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为2791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杨福愉星”。

出席嘉宾合影,图片来自生物物理所

研讨会会场照片,图片来自生物物理所

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力研究员在致辞中对杨福愉先生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以及生物物理学领域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我们深切缅怀杨福愉先生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精神,杨福愉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指引我们砥砺前行”。

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汪洪岩在致辞中对小行星编号进行了寓意深刻的解读,他介绍,编号中的“27”代表着杨先生1927年的生辰,而“91”则象征着1991年杨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的辉煌时刻。这一编号不仅是对杨先生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崇高精神的致敬。

在传承追思环节,杨福愉先生的长子杨重高先生深情回忆了父亲投身于科研事业的一生。他表示,父亲始终将爱国情怀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以踏实谦虚的态度投身于基础研究,却仍“感慨自己为国家做得太少”。他表示,父亲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后辈心中。

杨福愉先生的留苏同窗匡廷云院士在发言中高度赞扬了杨福愉院士在中国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她提到,杨先生不仅是中国生物膜研究的领军人物,更是将该领域从弱到强、推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同时,杨先生还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为中国生物膜研究的国际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福愉先生生前的同事王志珍院士则通过追忆与杨先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交集,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难忘岁月展现了杨先生始终以大局为重,在面临重大选择时,总是先人后己,优先考虑党和人民利益的科学家精神。

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的阎锡蕴院士表示,每次与杨福愉先生交谈时,总能感受到其自律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先生这种精神滋养着每一位与之接触的人,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随后,刘平生研究员代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分会进行了发言。他提到,杨先生在学会工作中,始终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为培养年轻人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外,先生作为2013年贝时璋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曾向贝时璋奖捐款30万元,用于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杨福愉院士的学生代表卫涛涛研究员在发言中回顾了杨先生在原子弹研究、放射生物学实验以及克山病治疗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表示杨先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科学态度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他回忆到,杨先生曾为身患重疾的学生组织捐款,展现了先生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会议的最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院士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共同携手,继承和发扬杨福愉先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共同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科的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