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环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0/29 17:50:03
选择字号:
十年,肠菌移植从混沌走向规范

 

肠道菌群大规模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起于最近十年,这种疗法被称为肠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经一定的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从而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菌群,达到预防和治疗肠道内外疾病的目的。

这十年间,FMT从混沌、争议走向相对规范、成熟,进步是巨大的。随着一系列科学研究和临床证据的佐证,FMT的质疑声越来越小,社会和学界逐渐对其转为肯定或不反对的态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全国超过6万例的临床案例表明,目前FMT疗法可应用于超过18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绿色”治疗方案。

秦环龙(作者供图)

  ?

变废为宝,回应质疑

早在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便有肠道菌群治疗伤寒的详细描述。而FMT是把1600多年前的古方变成现代医学,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波折。

起初人们质疑这一技术。质疑它的科学性,从大便中提取有效成分,让废料具有可干预疾病的医学用途,学界和社会都认为不现实;质疑它的理论基础,因为FMT治疗疾病背后隐藏的科学机制未明;也质疑它的有效性,因为FMT治疗疾病的临床案例不够多。

面对这些质疑,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技术规范,确保实验室制备的胶囊和菌液达到成药标准,符合临床规范。相当一部分医院建立了独立的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团队,精准分析患者良好转归与FMT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第二,规范FMT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病人的治疗疗程、剂量。我们首次提出FMT疗法的响应规律:急性肠道炎症优于肠道慢性炎症,肠道功能性疾病优于肠道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优于肠外疾病,具有肠道症状的肠外疾病优于没有肠道症状的肠外疾病。

第三,制定FMT专家共识、指南等规范,召开各种学术活动,促进FMT的推广应用。去年9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首次纳入了FMT。这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标志着国家层面对FMT的认可,此后全国医疗机构均可规范开展该技术。

第四,不断加大科普力度,提高FMT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并让公众了解FMT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进而在符合适应证时愿意接受FMT治疗。

未来,从系统论到靶点论

FMT不是一个药物或耗材,而是一项可干预临床重大慢病的生物新技术。因此,我们希望医院在技术准入和伦理许可方面保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把好质量关、适应证关、病程记录关、疗效关等,并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另外,医院应根据院内疾病谱或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形成诊疗特色,不要泛化适应证,造成FMT包治百病的假象。

目前,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FMT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除此之外,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肝硬化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癫痫、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免疫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FMT疗法也显示出较好的响应性。此外,FMT还可以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增敏增效剂,提高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治疗响应。

站在十年的历史节点上,FMT仍有许多待揭秘的科学问题。

比如,过去FMT供体和受体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未来须在精准化、个性化方面下功夫;不同疾病、不同供体,以及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都会造成疗效异质性,须破解这一问题,提高医疗效率;开发出不受冷链影响的制备工艺,确保胶囊的新鲜性和活菌性,并定向在肠道释放;人体微生物组学特征千差万别、瞬息万变,因此应开发即时性检测技术,制作与受体匹配的个性化菌液或胶囊,而精准微生物移植和疾病特异性的功能菌株移植非常有前景;肠道菌群在患者体内的定植分为永久定植、暂时定植和瞬时定植,目前我们还不能鉴别在不同患者身上是哪一类定植发挥了作用,未来希望通过复杂病种长期FMT大队列、细菌水平基因转移、基石菌/病生菌制衡与疾病表型共振荡的“跷跷板”等研究,更好地探索FMT移植定植拮抗和FMT对整个肠道生态位的影响。这些系列研究将推动临床微生物组基础领域的新突破和填补临床诊疗的新空白。

21世纪是肠道微生物组的时代。作为改变肠道微生态的诸多策略和手段之一,未来FMT将从系统论走向靶点论,在大时代里彰显小赛道的显著优势。

(作者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委会主任委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从海子山出发!
他耗时30年,找到“万年不变”之地 丝绸之路曾延伸至偏远的高海拔城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