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小型杂食和食虫恐龙可能会扇动小巧、有羽毛的原始翅膀,把猎物从隐藏处惊吓出来。研究者制造了一只机器恐龙,用于研究蚱蜢对不同的潜在惊吓行为作何反应,以此推断这些结果可有助于解释为何在某些类型的恐龙中,羽翅的演化早于能够飞行。相关研究1月26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虽然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有羽恐龙物种遗骸,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名为廓羽盗龙类的类群被发现有羽状羽毛——飞行所需的羽毛。化石表明,它们最初发展出小而原始的或者说雏形的翅膀,没有强壮到足以飞行,其功能迄今未明。
首尔国立大学的Jinseok Park、成均馆大学的Hyungpil Moon等假定,这些雏形翅膀被用于“惊扰捕猎”觅食,这一捕猎策略在多种现代食虫和杂食鸟类物种中可见,如走鹃和小嘲鸫。这一策略中,捕食者展示出翅膀和尾巴上颜色对比鲜明的羽毛惊吓猎物,使之从隐藏处逃出,从而可以追踪捕获。
研究者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名叫Robopteryx,来测试他们的假设。该机器人基于一种廓羽盗龙类的恐龙尾羽龙(两足、孔雀大小的捕食者,生活在约1.24亿年前)的体型、外形,以及估测的运动范围所制。随后,他们用机器人模拟了一些惊扰捕猎行为的变化,包括完整地从张开雏形翅膀并竖起尾部、伸展停顿、然后收回,并观察蚱蜢对这些展示行为的反应。用蚱蜢是因为它们对惊扰捕猎行为有反应,并属于直翅目,该目昆虫与尾羽龙曾共存于同一时期。
他们发现,使用雏形翅膀展示惊扰行为,与蚱蜢逃走的可能性(使用翅膀雏形时有93%的测试蚱蜢逃离,不用则是47%)以及Robopteryx在蚱蜢逃走时与蚱蜢的距离,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他们还发现,翅膀雏形上有白斑以及尾部有羽毛,与蚱蜢逃离可能性显著相关。研究者表示,用Robopteryx得出的结果支持了惊扰捕猎假说,为有羽毛的翅膀和尾部最初在恐龙中的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
装有原始翅膀的Robopteryx,在一只蚱蜢附近。图片来自作者
?
尾羽龙Caudipteryx 的艺术再现图。图片来自:作者Matt Martyniuk
?
小嘲鸫是被观察到会使用惊扰捕猎方法觅食的鸟类之一,图中的这只正在展示这种行为。图片来自:Manjith Kainickara
?
走鹃,被观察到会使用惊扰捕猎方法觅食的鸟类之一。图片来自:Lip Kee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50225-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