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躁到抑郁,刚做博士后仅仅几个月,他便决定退出学术界。
Joe Higham是一名青年化学家,就在不久前,他被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如果不是同事一再提醒,在学术界的“高压锅”里,他险些忽视自己的心理疾病。
“在之前的两周里,我的大脑跟不上节奏,睡眠也不足4个小时,但我根本不觉得累,甚至感觉自己所向披靡。”正是这次正视,Higham惊讶地发现自己患上了躁郁症,而且不是最近的事,而是从他上大学开始有了。只不过,他以前一直将巨大的焦虑和抑郁视为在学术圈打拼的常态。
随着学术压力增大,他的躁郁症程度加剧,甚至还没说几句话便泪流满面。最终,他决定放弃科研。
Nature曾在2022年全球研究生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研究生对学业引发的心理问题感到困扰,1/3的受访者为缓解焦虑和抑郁接受过心理帮助,还有21%的人表示希望得到帮助,但求助无门。
如今,Higham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近日他在Science网站中写下了自己逃离学术界的经历。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第一次躁郁症发作,是在上大学临近考试时,而罪魁祸首就是压力和紧张。
神奇的是,躁郁症发作时,我有时仿佛拥有了一股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但每当考试结束,我就会陷入崩溃,除了吃饭和睡觉,连正常工作都无法进行。
随着开始读博,我的这种症状开始加剧。因为那种压力,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持续不断的。我还给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自己必须出类拔萃,并且把专业上的成功等同于自我价值。
每一次实验失败,都让我的压力更上一层。
可怕的是,我把日益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看成了研究生的生活常态,因为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有这种情绪。所以我也没有寻求专业的帮助,反而是通过冥想和运动等方式去缓解。这些方法的确有些帮助,但并不能根治我的问题。
在成为博士后不久,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小组,我努力适应新团队的节奏,但自信心很快消失殆尽,自我施压的方法也不再奏效。我开始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工作效率,这引发了我的狂躁和抑郁。
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抑郁。即使和家人通话,我没说几句话就已泪流满面,他们担忧地催我去看心理医生。几周治疗后,我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没过几个月,我又陷入持续了两周的狂躁症旋涡。我当时的状态,让朋友们感到不可思议。
在意识到博士后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健康时,我下定决心离开。随后的疾病诊断,也证明离开的决定是对的。虽然我十分渴望做科研,但我也明白,承担这些压力和无止境的牺牲是有风险的。
从那时起,我开始寻找科研以外的爱好,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对写作的热情,是在写博士论文时发现的。对我来说,这条新的职业道路,使我承受的压力小了很多,还满足了我对写作的喜爱。
我知道,在学术界与心理健康问题作斗争的,远远不止我一个。如果我能更早地寻求专业帮助,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撑,工作和生活能够平衡,有导师更好的帮助,或许能帮我疏解科研中的压力,使我坚持下去。
问题是,如果你周围的文化将压力和焦虑看成一种常态,你很难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更不要提关注和解决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amid-the-stress-of-academia-i-missed-signs-i-had-bipolar-disorde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394-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