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7 13:26:58
选择字号:
广州大笔写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湾区答卷

 

近年来,广州主动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广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数据显示,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3%,其中基础研究占比达12.2%。“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2022年第10位跃升至2023年第8位。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复杂而精妙的人体中,每个细胞各司其职、精准运转,若能了解其中蕴藏的生命奥秘,便有望破解治愈的“密码”。 

“人体有50万亿个细胞,我们对它的认知远远不够,就像盲人摸象。”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谱系设施项目负责人段子渊说,每一个细胞都有着独立运行的逻辑体系,细胞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联系互动。 

在广州,作为“十四五”期间广东获批建设的4个大科学设施之一——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有望成为探索人类生命的“导航员”,通过汇集人体细胞多组学海量数据,绘制人类谱系单细胞精度的“航海图”。 

“细胞谱系研究是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制高点,是各国科学界争夺的高地。”段子渊对《中国科学报》表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领域首个获批立项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折射出广州瞄准基础前沿领域,耐心护航“创新长跑”的长远眼光。 

随着原始性创新不断深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利器。目前,位于广州的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这是广州打造“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缩影。 

据介绍,“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2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涵盖各类平台27个(动态)。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肿瘤手术中,外科医生在对肉眼可见的肿瘤区域实施切除之后,仍存在一个痛点——“切缘”判定。即在切除区域的边缘地带,是否还有肿瘤细胞残余?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即保留正常组织,又减少肿瘤复发可能性?

此时,医生凭借一台重量仅800克的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可以对亲肿瘤的分子显像示踪剂“一秒成像”,实时检测到手术切除边缘及转移灶区域的肿瘤细胞分布,实施精准的手术切除。术中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项目,是大湾区国创中心首批立项项目。 

“从大学里的原始技术到医生可以真正使用的产品中间,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大湾区国创中心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长聘副教授马天予表示,通过大湾区国创中心平台,研发团队得以实现产品从需求定义、研发试制、生产加工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验证。 

据介绍,大湾区国创中心致力于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目前正在推动聚焦领域内术中手持式医用伽马相机、新型铪基材料铁电存储器及系统芯片等重大产业创新项目的实施。 

在“中字头”“国家队”科技力量的引领下,广州主动对标国家战略,积极对接高端战略资源,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类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目前,全市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共14家,占全省70%。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支撑。广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布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人才“蓄水池”实现“渐广渐深”。 

支持科技人才“挑大梁”

近年来,广州在全国率先构建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基础研究“启航—续航—领航”计划,铺就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近3年(2021-2023年)已通过实施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累计支持4544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创新性自由探索基础研究。

2023年6名在穗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含1名外籍院士),创广州当年新增院士数量历史之最。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在穗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已逾1.5万人,首次入选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全国前三。

钟南山、徐涛、张偲等战略科学家分别担任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主任;金力、赵宇亮、韩恩厚等院士领衔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广州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才引智作用,面向天下英才聚而用之,努力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今年1月11日,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团队与合作者的成果“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每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产生。近年来,广州陆续有“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基于天河二号的创新成果——“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等相关科技成果入选。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必由之路”上,广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大笔写下了一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湾区答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