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2023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第四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大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盛会。
以“数字中国 文化传承”为主题的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同步举办。在故宫建福宫展厅,人们可以看到,科创少年们运用数字建模和激光切割等技术,为古老的甲骨文制作的现代雕版印刷模具;根据中国人的姓氏,制作的能反应、会“呼吸”的中华百家姓名墙;能够带领大家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地智能交互导览机器人……同学们依托数字科技手段,以作品为载体,探讨传统文化的数字传承。
参加论坛“少年说”的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如何用数字技术助力中国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望京学校的李梓羽同学表示,AI技术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平台。现在,许多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AI元素。“就像我们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终评中,就根据古诗场景,用AI作画,制作灯笼,体验和感受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彭泓博则介绍了他们如何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到智慧博物馆文化叙事中。“依托博物馆原有的海量文物数据,对博物馆藏品、文化和数据等内容进行解析和整理,构筑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平台,为每一位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让文物开口,让史实重现,让观众穿越时空近距离与文物进行对话,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文物蕴涵的底蕴”。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沪权同学吸收本次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带来的故宫公开课精华,对自己所学的纺织专业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说:“从古代的腰机,到现代的数字化提花机,织机的演变史背后,蕴藏着科技文化的磅礴力量。在纺织非遗的传承之路上,也有数字化和科技为之保驾护航。作为新一代纺织人,我们应当用智慧与能力,在创新的洪流中挥洒青春力量。”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在出席论坛时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重塑人类社会发展图景。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论坛上表示,“故宫博物院将继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数字文化内容走进公众生活,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以数字科技助力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技日报社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已经举办了七届,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形成了“追求真实、注重协作、关注社会”的赛事特色。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由科技日报社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坚持“传承、创造、融合”的理念,力求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