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在海上!”8月26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论坛2023上,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说。
如何认知海洋、开发海洋,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围绕高端智能海洋装备,船舶动力、核能与新能源,海洋信息与空间安全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共有20余位院士参加此次论坛。
国际海事组织今年7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海运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40%以上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与会专家指出,从国际国内看,船舶动力和船舶海运正面临一场能源方面的大变革,这个变革方向就是船舶能源走向脱碳,实现零碳排放。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船舶零碳排放。对于近距离沿江沿海的点对点运输,使用纯电驱动作为船舶动力;远海跨洋的船舶运输,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燃料的脱碳,使用甲醇、氨、甲烷等绿色燃料替代传统柴油燃料,同时这几类绿色燃料都将通过光伏电、风电等绿色电力提取,替代现有从石油中提取柴油的方式;未来船舶也可继续使用石油提炼出的柴油、重油作为燃料,但同时要通过加配碳捕获储存系统,在船舶到岸后将捕集的碳卖给相关机构实现碳的再利用,由此也可实现船舶传统燃料的零碳排放。
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作题为《空天信息技术在海洋环境/目标监测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做题为《机遇与挑战——二十一世纪的超导科学技术》的专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郭东明作题为《高性能制造》的专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震在主论坛上作题为《碳中和目标下船海动力能源变革》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万林作题为《数字化时代结构完整性设计的方法体系》的专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作题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的专题报告。
据悉,该论坛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哈军工”分建院校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陆军装甲兵学院、陆军工程大学、陆军防化学院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