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杨安 高文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27 10:52:26
选择字号:
飘“书香”,染“红色”,浸“油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我从小就对黄河文化很感兴趣,这次能有机会前来实地研学,感到无比幸运。”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研学营营员、台湾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丁泓文在黄河入海口看到大河向东奔流的场景深受震撼。

7月16日,“发现:齐鲁文化&台湾文化”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研学营举行。来自台湾清华大学、高苑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金门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师生共同开启了为期一周的研学活动,打造飘“书香”、染“红色”、浸“油味”的特色研学之行。

中国石油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徐永涛为研学营授旗   周志强摄

研学营开营参观校史馆   杨安摄影

研学飘“书香”:传承中华文化,汲取前进力量

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研学营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闻中心、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大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自2017年7月起已举办7届。研学营活动是教育部立项项目,连续获评山东省对台交流优秀项目。

黄河奔腾万里,润泽两岸,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黄河入海口,营员们在观景处瞭望台上看到了黄色的河水和蓝色的海水之间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在黄河口生态保护区,研学营成员通过实地体验,追溯共同的民族根基。在黄河文化博物馆,营员们了解从古代大禹治水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的变迁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方面内容,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何煦情不自禁抒发了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黄河咆哮的气势奏响了文明的序曲,黄河奔流的足迹谱写了历史的长歌。我们将继续传承黄河文化,守护黄河千年文化根脉,描绘‘诗和远方’壮丽画卷。”

两千多年来,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成为“万世师表”。研学营成员专门拜访孔子故里,学习儒家文化,在万仞宫墙行拜师礼,感悟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金门大学的何佳轩对此感到受益良多:“我们应当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力量,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营员在黄河入海口   杨安摄

营员在曲阜孔庙万仞宫墙下合影   周志强摄

研学染“红色”: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

绿石青苔,老街古巷,一半诗情画意,一半人间烟火,谁曾想到这曾经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

怀揣对英烈们的崇敬之情,营员们前往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在遗物陈列馆,认真观摩从地下发掘出的有关台儿庄大战的重要遗物和民间大批涉战文物资料,用心体会着当年我国军队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在台儿庄大战故事馆,营员们详细了解了何信勇搏敌机壮烈牺牲、颜省吾营长挽肠血战等故事。这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仿佛将研学营成员拉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触动着研学营成员的心,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途中,研学营组织现场教学,营员们聆听了抗日女英雄刘守玟的事迹。

“敬礼!”研学营带队老师、高苑科技大学的王嘉尚曾经服过兵役,现场面对先烈的头像肃然起敬,庄严地行了军礼,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一个简单的举动,却仿佛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两岸人民都将铭记这些英烈的卓越功勋。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营员们重温台儿庄战役的历史,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云林科技大学的简辰霖被无数英雄的民族大义所震撼,写下三行诗:“华夏土地不可丧,台儿庄英烈血成行,和平难可贵莫相忘。”希望和广大青年学子一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为两岸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营员聆听讲解员讲解抗日学生刘守玟事迹    周志强摄

营员在胜利油田营1丛式井   周志强摄

研学浸“油味”:赓续石油精神,争做有志青年

在东营,“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随处可见,它们见证着这座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辉煌历史。

“戴上安全帽,穿上红色的安全服,踏进井场,石油工人的骄傲油然而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周志强在这次研学中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外转子电机曳引抽油机,他在和采油工人的交谈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为台湾同胞现场普及了石油知识。

在实地观摩石油开采的过程后,营员们还前往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了解了如何将高科技技术应用在石油化工行业,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智能。

营员们充分认识到石油精神中“苦干实干”的内涵所在,加深了对“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的理解。来自金门大学的许净好对石油精神和石大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倡议青年学子共同赓续石油精神,争做有志青年。

“交流,交往,交融;认识,认可,认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闻中心主任徐永涛在开营仪式上就给营员们提出了要求。如今,研学营圆满完成研学活动,顺利实现了这些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两岸学生在具体体验中传承了黄河文化、儒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抗战精神、石油精神等宝贵精神。

面向未来,研学营将继续搭建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了解研究齐鲁文化和台湾文化的良好平台,为畅通两岸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齐鲁文化、台湾文化在海峡两岸广泛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