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6/23 8:57:03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开发邻域纳米结构生物传感膜

 

葡萄糖检测和实时连续监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制糖和发酵过程中的可控生产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Gox)、普鲁士蓝(PB)、电极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极具前景。近日,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具有邻域纳米结构的新型三维(3D)介孔生物传感膜,大幅提高了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中传感区域面积、PB利用率以及底物对传感区域可及性,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相关工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 10.1002/adfm.202303313)。

由于PB形成速率快且极易团聚,使其在电极上的合成和分布难以控制,导致PB高密度无序堆积,形成传感区域面积小、PB利用率低且空间位阻大的逐层分布传感结构,传感灵敏度低且稳定性差。

  ?

图1 受细胞膜上电子传递链结构启发,开发具有邻域纳米结构的三维介孔生物传感膜示意图。

针对上述问题,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印华研究员团队以单宁酸-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铁(TA-APTES-Fe)三元涂层作为结构导向剂,调控PB的固定化位置和组装速率,分别通过配位和共价作用将PB和GOx相邻固定在3D介孔碳纳米管(CNTs)膜电极中,制备出具有邻域纳米结构的介孔生物传感膜。与逐层纵向分布的生物传感器相比,新型传感膜将传感区域从2D平面扩展到3D介孔膜电极中,从而提高了PB的利用率以及葡萄糖和过氧化氢(H2O2)对传感区域的可及性。同时,这一结构拉近了级联传感单元间的距离,从而缩短H2O2到达传感界面的扩散距离,有效抑制H2O2向主体溶液中的扩散,降低其无效耗散。实验数据表明,在流通模式下,新型传感膜的灵敏度高达31.2 μA mM-1,可稳定连续监测蔗汁中的葡萄糖浓度长达8小时无电流响应漂移。

  ?

图2 生物传感膜“疏松-降解自清洁机制”示意图。

针对生物传感器污染问题,研究团队基于PB的pH响应多酶活性,提出利用GOx-PB级联反应依次产生微气泡和芬顿氧化来模拟“疏松-降解”膜清洁过程,原位产生的微气泡带来的剪切作用有助于疏松膜表面污染层,进而增加自由基对污染物的可及性,从而实现被污染的生物传感膜的自清洁。

过程工程所2022届硕士毕业生宋思青为论文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张昊及研究员罗建泉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1YFC21028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2208350)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303313

(绿色生化过程研究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