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昱 孙滔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6/10 20:45:57
选择字号:
创立143年,这本顶刊仅撤稿99篇

 

文 | 王兆昱 孙滔
3月30日,《科学》(Science)发生今年首次撤稿。
这篇论文由美国、日本、以色列的14位科学家于2012年3月30日发表,他们测出了当时最短的146Sm半衰期,并讨论了此测量结果对太阳系中146Sm-142Nd年代学的意义。
在发表的第11年,该论文作者主动写信给《科学》杂志,表明:由于所分析的Sm样品的化学处理存在缺陷,导致数据不一致,故要求撤稿。
  图片
来自Science官网的撤稿信
截至目前,该论文是2023年《科学》杂志唯一的撤稿。实际上,作为一本有着143年历史的顶刊,其至今总共撤稿计99篇,平均一年还摊不到一篇。这在撤稿事件频发的当下,堪称优秀,也反向证明了该刊对于论文出版的严谨和坚持。
我们盘点分析了有史以来《科学》杂志的撤稿情况,期望从这一维度去认识这本高质量期刊。

“百年老字号”:撤稿篇数与年份统计

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于1880年由托马斯·爱迪生投资创办,至今已出版143年,可谓科学出版界的“百年老字号”。
我们详细统计了《科学》每年的撤稿篇数。基于官网公开数据,该杂志至今撤稿共计99篇。总体来看,2000年之前的撤稿篇数较少,共18篇;2000年之后的撤稿篇数较多,共81篇。以下是出现撤稿的年份以及篇数统计:

图片

《科学》撤稿篇数与年份统计

最早可查的撤稿出现于1968年4月26日,是一篇关于“未矿化细菌化石”的科学报告,这篇报告发表于1963年9月6日,通讯作者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W. H. Bradley。
2002年是撤稿数最多的一年,共撤稿12篇。这在此前和此后的年份都是绝无仅有的。此“巅峰”的出现与学术史上的大丑闻“舍恩事件”有关。
故事的主角扬·舍恩(Jan Hendrik Sch?n)是德国科学家,在1998年加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之后,他在4年内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17篇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于《自然》和《科学》。如此优秀的学术表现,让年轻的他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诺奖得主”。
然而好景不长,舍恩由于其实验无法被重复而遭到举报,最终被调查出数据造假。2002年11月1日,舍恩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撤回8篇论文。舍恩作为曾经的“学术明星”就这样陨落,连博士学位都被剥夺,让人唏嘘。

为什么撤稿?

那么,这些撤稿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我们首先统计了这99篇撤稿的类型。基于撤稿信题目,撤稿类型分为“主动撤稿”、“编辑部撤稿”和“撤回数据”。主动撤稿占大多数,有84篇,一般由作者给杂志方写信之后撤稿;编辑部撤稿与前者情况不同,是由杂志编辑部下发撤稿通知,这类型撤稿共有13篇。而撤回数据指撤回论文中的数据,共有2篇。

  图片

《科学》撤稿类型统计

根据爱思唯尔(Elsevier)对“主动撤稿”与“编辑部撤稿”的点评,一般来讲,“编辑部撤稿”相当于已经“实锤”该论文存在欺诈等不当行为;而许多“主动撤稿”意味着研究人员在意图上是诚实和道德的,但意识到论文存在错误。学术界往往会对“主动撤稿”持更宽容的态度。
接下来,再看看这些撤稿的原因。
学术出版平台editage insights将论文撤稿原因大致分为三类:“诚实的错误”、“不当行为”,以及“其它原因”。下表给出前两类的具体表现:

图片

Editage insights列出的“诚实的错误”和“不当行为”表现 注:“萨拉米香肠切片”(Salami Slicing),即数据碎片化,在学术出版领域中指的是把本属于同一研究成果并可一次性发表的内容,分割为多篇论文进行发表的行为,这些分割发表的论文则被称为“香肠论文”。

结合以上分类方法与《科学》杂志具体的撤稿情况,我们梳理了这99篇撤稿的原因。
  图片
《科学》撤稿原因统计
其中,“研究方法错误”有1篇;“样本或数据错误”有7篇;“技术性错误”有9篇;“分析错误”(包含偏斜统计分析)有6篇;“有新的发现”有22篇;“不可重复性”有18篇。这些都属于“诚实的错误”,共计63篇,占据撤稿的大多数。
不论是研究方法的错误,还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亦或是分析过程中的错误,都没有主观意图上的不道德。“有新的发现”指论文发表后继续进行研究,或再次做实验、再次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表明之前的结论不准确或不正确,这种撤稿反而代表着科学的进步,代表着科学家的自我更正和推陈出新。而“不可重复性”是指实验环境无法复制或实验结果不可重现,也没有主观意图上的不诚实或不道德。
由于“不当行为”而造成的撤稿共计33篇,其中“数据造假”有28篇,包括伪造、捏造、操纵或歪曲数据,“数据造假”构成了主要的不当行为;“伦理问题”有3篇,包括欺骗受试者参加实验、实验缺乏伦理批准等;“图片重复”有2篇。还有3篇是出于“其它原因”,包括人事变动中沟通不畅、其它机构建议撤稿等。

领域与国家

我们还对撤稿的学科领域和涉及到的国家进行了统计。
  图片
《科学》撤稿学科领域统计
其中,撤稿涉及的学科领域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与流行病学、天文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可以看到,撤稿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学科领域为:生物学(40篇)、物理学(22篇)和医学与流行病学(17篇)。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撤稿则很少(3篇),从侧面反映出《科学》杂志本身以自然科学为主。
  图片
《科学》撤稿涉及的国家统计
注:此统计以论文通讯作者机构所在的国家为准。
如上所示,《科学》有史以来的99篇撤稿共涉及17个国家,按照撤稿数量从高到低列出。其中57篇与美国有关,占总撤稿数一半以上。
有些撤稿涉及不止一个国家,已全部统计在内;有4篇撤稿所涉及的国家不明。
此前,《科学》有两条撤稿标准:(1)出现了明显的不当行为;(2)出现了破坏论文核心结论的错误。
2023年,《科学》在这两个撤稿标准之上,新增了一条“红线”:当一篇论文收到足够多的更正或包含足够多的错误,导致编辑们对其失去信心。
这个变化来自《科学》在2023年1月5号发表的社论文章。文章还写道:“科学家也是人,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错误,都是作者和期刊不可避免的。幸运的是,科学是一个自我纠正的过程,最终会得出正确的答案……迅速的纠正或撤稿可以建立信心……在这个审查异常严格和信任不足的时代,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自我纠正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注:由于中外时差问题,本文所有时间以当地时间为准,即《科学》杂志官网上显示的时间。

信息来源:

1.https://www.science.org/action/doSearch?field1=Title&text1=retraction&field2=AllField&text2=&publication=&startPage=&ConceptID=505143
2.https://xsgf.pku.edu.cn/alfx/gwal/1297194.htm
3.https://scientific-publishing.webshop.elsevier.com/research-process/paper-retraction-meaning-and-main-reasons/
4.https://www.editage.com/insights/what-are-the-most-common-reasons-for-retraction
5.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1/489668.shtm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95190 
7.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411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