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6/1 11:55:17
选择字号:
所为何事?“布袋院士”获奖后却小跑提前离开

 

这两天
“布袋院士”赵东元又火了
5月26日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唯一一个“科技功臣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赵东元。没想到在媒体发布会上,院士刚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一路小跑提前离开了。

所为何事?他要赶着去给本科生上化学课呢。

图片
赵东元一路小跑赶去为学生上课

这门“不能迟到”的课,他一上就是20年

这与两年前的一幕,如出一辙。

2021年,赵东元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后的赵东元把证书往布袋子里一装,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在《普通化学》的课堂上,他手提布袋给学生上课的照片在复旦大学师生中刷屏。“布袋院士”的称号由此得名。

图片
赵东元拎着布袋的这张照片当时上了热搜
这次也一样,赵东元要赶回去给本科生上《普通化学》。“我不能迟到,学生们都等着呢,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

这门“不能迟到”的课,赵东元连续给本科生上了20年。从2003年起,一周两次课,即便出差,他也会尽量连夜赶回。这已经成了习惯。

“天马行空”的想法,“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

赵东元对学生好,是公认的;赵东元的科研成就,也是公认的。
图片
赵东元在实验室(摄影:成钊)
赵东元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去探望病人时,得知对方韧带断裂,需要用高分子材料将两处连接让韧带重新生长。他便“异想天开”——能否定向连接两个介孔?
带孩子玩乐高,他会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积木”搭建出孔洞?

他首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模块化组装介孔材料

“不同的是,搭积木用的是手,我需要找到一个力,让它们自己发生反应也就是自组装。”

2001年前后,整个业界的介孔材料,几乎都局限于无机材料。赵东元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发明更软更轻的有机介孔材料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灵光一闪的背后,是太多看不见的求索。此后的研究过程就像在黑箱子里乱撞:“真的是经历老多次失败了”。
图片
赵东元指导学生做实验(摄影:成钊)

终于,在2005年,赵东元团队原创性提出有机材料自组装的新设想,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成果是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

时至今日,赵东元多年被列为全球化学和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图片

赵东元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路小跑” ,是他对课堂教学的尊重和敬畏

20年如一日的坚持,真的不容易。对教书育人,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恐怕很难做到。或许道理说来简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为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教书育人都是第一职责。

但当我们将视角从“大道理”转移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会发现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讲师不讲,教授不授”的现实痛点是真实存在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同样的精力用在科研上或者成果转化上,哪一项不比教书更能名利双收?

也正是基于此,2019年大学有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连续3年不履行此项职责,还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

图片
赵东元给学生上课

这么一对比,也就更加懂得了“布袋院士”的稀缺和珍贵。与稍有名气的教授、博导相比,院士在社会评价中占据的位置无疑更高。如果说教授们很忙,没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的话,院士们“没有时间”那就更加理直气壮。

可在赵东元这里,课比天大。一个教授的职责就在八个字:创造知识、传授知识。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就连荣获大奖也不耽误一堂课,他用“一路小跑”,表达对课堂教学发自心底的尊重和敬畏。

很显然,自称“造孔之人”的赵东元,信奉的却不是“孔方兄”。教书育人才是他的初心使命,他一路小跑去上课,跑出了他对学生们的喜爱,映照出甘为人梯的科学精神。

有他这般的努力与坚持,深刻诠释了“何为师者,师者何为”的奥义。相信会示范和带动更多高校教师回归角色本位,为学术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原标题:还记得“布袋院士”吗?获奖后却小跑提前离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