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5/15 9:06:28
选择字号:
我国科研团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献策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张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课题组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课题组等通过研究发现:为有效实现全球“30×30目标”(2030年至少保护30%面积的陆地和海洋),全球保护地网络的扩展需集中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碳最丰富的地区。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热带和岛屿国家,在此过程中将面临极大的保护挑战。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资金机制来支持跨国协作,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地分担保护成本和提高保护效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环境与生态领域刊物《同一地球》(One Earth)。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30×30”是其中最重要的行动目标。基于主权原则和对不同国情的考量,《生物多样性公约》鼓励缔约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调整保护目标。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申小莉指出:“在以往的保护框架下,缔约方通常采用与全球一致的面积百分比目标,这样的做法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不均的事实。此外,采用统一的保护地面积目标,并没有考虑各国保护能力上的差异,沉重的保护负担可能加剧一些国家的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现象。”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情景下的保护优先区集中在物种丰富度高、碳储量高的地区,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中非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多个热带国家。“总体而言,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各国的保护投入,以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碳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地区,而非各国保护其境内的30%或50%,可以极大地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碳保护的效率。”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表示。

然而,在全球情景下,各国面临的保护挑战差异巨大。研究显示,在面临挑战最高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1个位于非洲,且多为热带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挑战最低的3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一半以上是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只有少数位于非洲和南美洲。尽管全球统筹保护行动能更有效地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但各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如何公平分担保护成本的关键问题。

对此,研究者提出如下保护建议:一、采用“全球保护优先区”指导国家保护行动,并使用“全球保护优先区维持或恢复到良好状态的比例”作为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一项指标;二、条件与面积目标不同的国家,其保护措施应有所侧重,以调和人类发展和保护对可用空间的竞争;三、各国参照全球优先区在其国内的面积和比例,充分考虑立法、政策、社会经济、保护意愿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调整国家目标并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四、建立适当的平台,及时反映各国的需求、努力和进展,鼓励国家间开展合作行动,定期审查各国在实现预定保护目标方面的进展等。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强调,在“昆蒙框架”通过后,应敦促《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尽快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各国公平地分担责任和义务,并履行各国在行动目标19中承诺的全部资金责任,以支持面临高保护挑战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其保护地目标。“否则,这些国家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只会加剧全球议程中的不平等,并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反复失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