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5月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聚焦为科技工作者减负,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创新建设了STID(科技身份标识)平台,打造出“科技身份证”,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坤平在发布会上介绍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有关进展情况并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李坤平表示,聚焦为科技工作者减负,中国科协创新建设了STID平台,打造了“科技身份证”,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STID已部署在本次全国创新争先奖评奖系统中,为申报者赋码,将来希望通过STID串联起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人才科技活动主要场景,实现信息复用功能,即科技人才在上述场景中输入STID,就可以调出和他相关的学术信息,有效提高填报的效率和质量,减轻人才负担。
同时,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采取“无纸化提名、评审”的方式,实现候选人、提名单位纸质材料的“零报送”,让候选人和提名单位“少跑路”。
李坤平指出,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表彰过程具有突出价值引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等特点。
突出价值引领方面,将“四个面向”作为领域划分的重要依据,并通过分类评价的方式体现奖项的价值导向作用。其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更加关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面向经济主战场,则关注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破解创新发展的科技难题,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中作出突出贡献;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体现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导向。此外,设立社会服务领域,着力围绕科技报国和科技为民,引导科技工作者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做出贡献。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将“分类评价”“破四唯”具体化,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统领的“六维度”综合评价法。一是坚持政治标准,将组织、纪检审查意见作为的候选对象资格审查的基本前提;二是突出学风道德,对所有候选对象进行科研诚信征信查询;三是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要求候选人填报的论文和著作、专利、成果转化情况、代表性工程技术成果等主要科技成果贡献不超过5项;四是突出学术影响力评价,将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兼职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五是突出科技成果的“质量、绩效、贡献”,将重要科技奖项、重大项目情况纳入评价维度;六是推动案例评价,对临床医生、中医药、科研仪器开发等领域人才推行成果案例成果库评价方式。通过以上方式,切实将在“创新争先”行动中,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人才评选出来。
坚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方面,围绕营造良好的人才评价环境,从推荐单位、专家委员会管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评选程序、专家组成机制、候选人行为等多方面提出务实举措,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切实维护奖项的纯洁性、公正性、权威性。
据了解,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奖励周期为3年,奖励名额为先进集体10个,奖励科技工作者团队,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先进个人300名,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对其中30名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已于2017年和2020年开展两次评选表彰工作,一大批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完)
(原题:《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打造“科技身份证”为评选减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