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信永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26 23:37:05
选择字号:
从2亿到5亿,山东科大科研工作结硕果

 

高校科研工作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

2月23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教授程卫民从鄂尔多斯发回消息,其团队2022年接连签署二个千万级项目,分别针对国家能源集团粉尘防治和山东能源集团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着力破解影响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和高效开采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目前课题组主要成员均吃住在现场,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

一个个合同签订,一个个项目落地,“揭榜挂帅”“立军令状”“唯旗是夺”……2022年,山东科技大学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坚持“三个面向”,在多项监测指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经费当年9月份达到3个亿,10月超过4个亿,12月份突破5个亿,单项千万级纵向、横向和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陆续成功签批。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对接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继往开来,不断提档加速,努力“走在前、开新局”。

大学项目组在鲁西煤炭地下气化现场与技术人员交流   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科研全链条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节能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同样是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人类要面对的一项核心议题。该校交通学院教授赵子亮牵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高性价比增程器系统开发与整车集成应用”项目获批,项目综合经费4100万元。研究成果将大量降低燃油油耗与尾气排放,促进节能减排,预计可形成直接产值200余亿元。

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陈连军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近年来,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制度体系的深度改革、过程的优化创新和结果的有效反馈。

陈连军介绍,学校坚持以“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为改革目标,各相关部门高效协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经费包干制、业绩等级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科研全链条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逐步实现“项目负责人对技术路线、经费支出、绩效分配”等方面权利的合理让渡,科研人员“被信任”“被授权”“被服务”,获得了“我的科研我做主”的荣誉感、“资源支配驱动”的获得感,实现了科研动力再造和创新活力激发,学校科研合同经费和到账经费均实现倍增。

陈连军在山东科技大学2023年工作会议上介绍,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活跃科研人员的数量、质量和力量,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科研服务的“发动机”。

2022年,学校自动化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机电学院围绕解决煤矿、金属矿山等行业中多智能体单元的协同控制等行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5年来,5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从每年40项发展到150余项,占比从不到10%发展到超过20%;100万元以上的项目,从每年10余项发展到50余项。科研人员对国家、对行业、对学校、对岗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大幅提升,干事创业、笃定创新的精气神不断提振。

山东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智能无人船  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软硬环境两手抓,建立“科研特区”

厚积才能薄发,创新赢得未来。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从理念、制度、环境三个层面出发,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围绕创新文化建设、激发科研活力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学校重大基础、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2022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继续破百项,能源学院连续揭榜挂帅山东能源集团项目,交通学院获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军令状项目,材料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海洋学院签署单项千万级成果转化合同,测绘学院、地科学院等学院的海底深潜、多波束和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等服务国家海洋观测、卫星导航和极地科考……每一个项目的签署、成果的获批,无不经历了科研团队和所在单位“唯旗是夺、事争一流”的拼搏和付出,也是山东科技大学坚持“三步走”战略、落实科技创新攀登工程的具体体现。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努力在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

2023年2月3日,学校牵头的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张建主持,致力于开展黄河流域生活垃圾、污泥/禽畜粪便、厨余垃圾和农业固废等有机固废清洁资源化利用研究,赋能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自2018年山东科技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人员对接国家、山东省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使命感日益增强,更多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卓越的追求,成为保持“学术科大”的源泉与动力。

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东华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所需硬环境,优化科研评价软环境,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加大科研活动荣誉性激励制度,营造导向鲜明、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强力推动有组织科研,筛选和支持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建立“科研特区”,赋予试点支持政策,加快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科技成果集成化的转变,推动“大型项目经费团队内分配和业绩核算”“团队考核”“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校内揭榜”等试点改革,探索集团化作战,促进科研再上新台阶,塑造新动能,再创新优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