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雁冰 邢翀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3/3/10 16:41:10
选择字号: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如何探新路?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如何探新路?

作者 谢雁冰 邢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防止走简单以国外大学为标准和模式的老路,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课题。全国两会期间,多所高校“掌门人”接受采访时聚焦这一话题建言献策,给出解题方案。

夯实基础研究创“一流”

“一流”二字何解?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标准,本质上就是“出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基础研究是孵化“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第一原动力,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基础研究的“发动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近年来北大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担当,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光电器件装置、新一代干细胞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建设了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前沿研究机构。

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打牢科技“地基”,郝平表示应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打造多层次有组织的科研体系,进一步在基础研究的科研范式、组织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解决“卡脖子”技术短板也需从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希勤称,清华大学将十几个重点实验室从原来的院系独立出来,通过深化改革,汇聚各学科的力量共同研究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构建师资学科“一体两翼”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建设一流师资队伍,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是增强大学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坦言,有组织科研关键在于培养“总师”型人才,既具有足够强的个人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郝平也透露,北大将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会聚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涵养人才源泉。

师资建设和学科布局是办好大学的“一体两翼”,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说,通过一流学科的发展带动整体学科的进步,组织有逻辑的学科链,建立学科联动、协同交叉平台,有助于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新的学科战略布局。

中国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也正进行不断探索。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表示,该校正在大力加强书院制建设、推进学部制改革,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会”;王希勤亦介绍,清华大学打破院系边界,先后成立了新雅书院、求真书院、为先书院等书院,综合运用各院系师资培养学生。

扎根中国大地影响世界

“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世界”,除了在水平上是“世界级”的,还表示其追求的知识和学术具有“属于世界”“属于人类”的意义。在受访代表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要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以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从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建议,依托中国各地优势资源,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分工协作,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经验,高效配置科研资源,以强有力的技术源头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着眼人文社会科学,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正在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高地,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学术新范畴、新概念、新逻辑,推动各个学科立足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智慧,回应世界及人类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还将加强国际交流,与知名大学、一流学者对话,把中国理论告诉世界、说服世界、影响世界。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相信,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心一定会移向东方、移向中国。”林尚立说。(完)

 
相关专题:2023两会科教视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