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4 9:33:04
选择字号:
霍勇委员:我国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须完善

 

“完善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可以提高疾病监测和预防能力、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精准度、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学研究和创新发展,从而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霍勇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重大慢病(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医治花费巨大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疾病,一般包括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需要进行重大器官移植的手术、有可能造成终身残疾的伤病、晚期慢性病、深度昏迷、永久性瘫痪、严重脑损伤、严重帕金森病和严重精神病等。这类疾病不仅在人群中死亡占比高,医治花费大,而且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力和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是影响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谓的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是指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的医疗和流行病学数据,建立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准确的疾病数据库,以反映人群中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疾病发展规律、治疗效果等信息。

据霍勇介绍,这样的系统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我国完善重大疾病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工作尚属初步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和顶层设计,缺乏统一、权威、细致的重大慢病登记系统,给公共卫生管理和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挑战。相关部门无法准确估算医疗需求和资源配置,导致医疗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缺乏流行病学信息的准确度和实时性,当地政府往往难以快速应对突发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第二,数据质量不高、缺乏行业标准、利用度低。我国建设的医疗大数据库在生命组学数据、用药模式和医疗保险索赔等方面信息不足,国内专病数据库“重临床、轻数据”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国际医学术语体系尚未被统一翻译并纳入到我国临床实际应用中,同时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目前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标准,并且不同的医疗机构间没有数据交换的系统性需求。

第三,数据孤岛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伴随着各类医疗信息化应用的迅猛发展,诊疗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大量数据运算和存储,带来不可忽视的能耗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主体,如医疗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医疗公司等对信息化的不同需求,各类数据依然被封存在不同的系统中,缺乏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的浪费。

为此,霍勇建议,首先,制定专病数据集标准并建立国家级重大慢病专病数据库。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优先选择影响国民健康的部分重大慢病,建立国家级的重大疾病专病数据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专病信息。

其次,建立专病数据集标准,加大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国际普遍应用的医学术语体系并纳入到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应用中,建立统一采集数据标准,为实现不同重大慢病专病和其他来源的数据在数据库平台上存储、对接和应用奠定基础。各部门联合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与统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最后,整合多部门数据,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在政府层面,制定配套制度并完善相关法律,由政府主导梳理和完善健康医疗数据目录,将大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分地域和分专业的编制。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例如社保局、疾控中心、卫健委、医院、社区等),解决整合数据平台中的技术壁垒、行政阻碍。多方共同制定专病数据库的管理规范,规定各方义务和权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