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2/20 19:31:35
选择字号:
李建刚院士:点亮聚变的“第一盏灯”

 

直播时间:2023年2月22日(周三)16:00—18:00

直播地址: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871243584372970

中国科学报微博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871237154504893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APP

科学网视频号

科学网抖音

【直播简介】

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让人叹为观止。它们在现实中都有相应的科技“原型”,而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利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原型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

作为地球能源的供给者,太阳之所以能量源源不断,就在于它内部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核聚变。人类主要消耗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是存储了过去亿万年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但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未来两三百年内可能就会枯竭。科学家将目光转向了太阳,如果能够在地球上实现太阳内部核聚变的模拟,人类就可以拥有清洁且源源不断的新能源。

去年12月份,美国在核聚变研究上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其实在中国合肥市西郊的科学岛上,也有类似的一座大科学装置——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全称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人造太阳”。它背后的科学研究事业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太阳, 寄托着人类对终极能源的向往。

2006年,EAST首次成功放电。

2017年,EAST 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21年,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在可控核聚变的征途上,每一次“增益”都为未来的“人造太阳”注入一缕光芒。从大科学装置托卡马克HT-7(合肥超环)、EAST(东方超环)到ITER计划,再到未来独立自主建设的聚变工程堆,我国科学家正逐渐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

2023年2月22日,我们邀请到了“人造太阳”EAST牵头人、中国工程院李建刚院士,为我们分享“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让我们了解未来中国的聚变到底该怎么做,努力点亮聚变的“第一盏灯”!

【嘉宾介绍】

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理学博士,合肥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等离子体加热、偏滤器物理与工程、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聚变堆设计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何梁何利奖、创新争先奖、安徽省杰出成就奖、安徽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德国赫尔姆兹杰出成就奖、华人物理协会杰出贡献奖等。

主持人:陈宇翱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办:

墨子沙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协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