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9 10:03:25
选择字号:
科研人员揭示高侵蚀流域河水镁同位素变化控制机制

 

鉴于构造活跃区高侵蚀风化特征及其验证“构造-风化-气候”著名假说的核心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团队联合长安大学、法国研究人员,对构造活跃区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开展系统的空间河水Mg同位素研究工作。近日,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行为及其Mg同位素组成(δ26Mg)有着显著差异,其中碳酸盐岩的快速溶解动力学会向水体中产生继承性的δ26Mg。研究表明河流δ26Mg与碳酸盐岩风化强度(CWI)呈负相关,因此河水δ26Mg是示踪大陆碳酸盐岩风化的潜在指标。然而,河水δ26Mg变化及其分馏作用的受控因素还存在许多争议,需要更多野外观测证据来验证其示踪碳酸盐岩风化的普遍性和稳健性。

三江流域河水δ26Mg值与可交换态Mg/Na的关系。

三江地区以高山峡谷、地形陡峭、岩石破碎严重和极高侵蚀为主要特征,化学风化以动力学限制型为主。研究显示,三江流域内河水δ26Mg值在–1.39‰至–0.50‰之间变化,其河水Mg2+由碳酸盐岩风化主导,其次为蒸发盐岩溶解。随后,该研究团队利用保守混合方程,表明三江流域河水δ26Mg变化不是岩石风化端元的保守混合的结果,其δ26Mg实测值系统偏离了保守混合的δ26Mg理论值,偏离的程度高达0.79‰。考虑到极高侵蚀导致的高泥沙负荷和河流悬浮物(SPM)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以及δ26Mg实测值偏离理论值的幅度与SPM浓度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团队首次提出极高侵蚀流域河水δ26Mg的变化主要受河流搬运过程中的Mg2+-Na+交换控制。该研究团队还基于瑞利分馏模型计算得出三江流域内至少有6–33%(最高58–73%)的初始Mg2+通过阳离子交换被移除,表现为可交换态Mg/Na与河水δ26Mg呈正相关,表明24Mg在Mg2+-Na+交换过程中优先保留在了交换池中。

河流δ26Mg变化机制示意图。(图片均由论文课题组提供)

进一步地,该研究团队发现,包括三江流域在内的全球大河河流δ26Mg值与CWI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为由阳离子交换驱动的Mg同位素分馏(24Mg亏损储库,高侵蚀速率的风化动力学限制型)与碳酸盐岩快速溶解(24Mg富集储库,低侵蚀速率的供应限制型)之间的竞争关系。该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全球Mg收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ca.2023.10.0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