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3 16:36:08
选择字号:
《中国湿地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牵头编制形成的《中国湿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报告》基于中国湿地基础研究、调查监测和科学实践,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湿地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万平方公里,位居亚洲第一,《湿地公约》划分的42类湿地在我国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或自治区。

湿地报告.jpg

《中国湿地研究报告》封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供图)

2022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出台,我国湿地保护已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系统揭示了我国国家尺度湿地分布格局和资源现状,阐述了湿地水文、生物多样性、碳汇等关键生态功能,梳理了湿地保护修复的主要技术和利用模式,提出了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科技需求和发展建议,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报告》显示,湿地对保障我国水安全的作用更加凸显。全国沼泽湿地维持着约555亿吨淡水,是淡水资源安全的生态保障;嫩江流域湿地率为14%,发挥着强大的洪水削减功能,对洪峰流量的削减作用可达23%;湿地具有重要的水质净化功能,研究显示每公顷湿地平均每年可去除1000余公斤氮和130余公斤磷,可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污染问题。截至2020年底,全国人工净化湿地数量近1200个,相较于2011年新增约750个,人工湿地建设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我国现有典型湿地植物1691种,其中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73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湿地植物370种,其中经济植物273种,环境保护类植物90种,种质资源植物80种。我国现有湿地水鸟296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91 种。湿地恢复显著提升了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水鸟数量。

湿地碳汇功能显著提升。目前,我国草本沼泽植被地上总固碳量约为2220万吨,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99亿吨,其中东北湿地区、青藏高原湿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3、53和13亿吨。

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近十年来,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很多经典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成功案例和模式。在“大食物观”理念指导下,湿地农业利用方式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践行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要食物的理念,湿地水生生物在食物安全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湿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我国采取有力保护恢复措施,使湿地损失速率不断下降,湿地人为胁迫逐渐减少,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全国已建立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现有的899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

湿地恢复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湿地恢复技术充分考虑了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承载力和近自然恢复的角度,由单一要素恢复逐步向多要素-多维度-多尺度方向发展,相关技术在推进国家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报告》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实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湿地保护战略行动。未来需制定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政策,实现湿地总量平衡和功能稳定;实施国家尺度湿地碳增汇计划,提升泥炭地、滨海盐沼、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实现“双碳”战略。

二是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议未来从我国湿地类型和湿地分布区域的角度,开展湿地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中相对稳定的共性生态要素作为研究主线,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关键生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对湿地碳库功能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注重方法学创新,推动新技术与研究手段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完善湿地科学体系。

三是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未来应加强湿地领域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发挥湿地决策咨询智库作用,科学支撑我国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合理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着力培养一批国际顶尖的科技领军人才,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搭建和完善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国际湿地研究联盟的引领作用,开展湿地领域国际前沿联合攻关,围绕国际前沿形成湿地保护跨国创新研究团队。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牵头制定全球性湿地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和展示我国湿地科技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服务国际履约和“一带一路”建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