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20 15:00:42
选择字号:
水合物沉积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获进展

 

8月19日,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勘查团队基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勘查钻探航次获取的岩心样品、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深入研究水合物沉积层的测井曲线响应、地震反射及气体运移等特征,发现了水合物新的发育和运移形式。相关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研究区岩心样品以钙质粘土质中粉砂-粗粉砂为主,水合物多以细粒弥散状存在且饱和度高,目标站位水合物饱和度最高为76%,平均33%,沉积层因水合物分解出现脉状结构、汤状结构和粥状结构,多数岩心样品因水合物分解吸收热量而出现10-12℃的低温异常。水合物地层的测井曲线异常特征明显,电阻率和声波速度显著升高,而中子孔隙度、密度和自然伽马略有下降。

地震反射存在似海底反射(BSR)、地层与BSR斜交、振幅空白带和眼球构造等特征,BSR之下增强性反射明显,断裂构造发育,有大量的游离气体和大型气烟囱存在。深部充足的碳氢气体沿气烟囱、不整合面、断层、裂缝和砂岩输导层等通道逐渐向上运移,在水合物温压稳定带聚集形成水合物储集层。另外,海底峡谷水道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浊积水道和天然堤的形成发育为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研究区裂隙气和释压气中C1/(C2+C3)值(即甲烷/乙烷和丙烷的值,能指示气体来源)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降低,乙烷和丙烷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升高,并在水合物储集层顶界面海底206m附近存在突变。研究认为,水合物来源主要为混合成因气,热解气与微生物气通过断裂、泥底辟和气烟囱向浅层运移聚集,为水合物的形成共同提供气源。

该研究成果打破了水合物主要在粗粒沉积中发育而很难在细粒沉积中发育的认识局限,为后续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梁劲教授级高工,通讯作者为孟苗苗高级工程师和任金锋高级工程师,合作作者包括梁金强、何玉林、李廷微、徐梦婕、王笑雪。相关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首批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eart.2022.91112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