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我国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剧烈。但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底数不够清晰,一直以20世纪70年代多年冻土区域分布图来替代,严重制约区域基础科学研究和综合规划建设。记者近日获悉,东北林业大学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单炜教授团队经过近10年调查、观测和研究,编制完成了我国东北地区首张多年冻土分布图,并分别以《基于地表冻结数模型的东北多年冻土热状态图》和《东北多年冻土温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遥感》和《可持续发展》上。
据介绍,制图过程引入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和林冠闭合的植被影响因子,基于改进的MODIS LST数据,分析了2003年—2019年的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地表冻结数(SFnc)的分布与变化,制作了空间分辨率为1千米(km)的东北多年冻土热态分布及变化图。与气象站观测数据和野外监测数据相比,分类结果的可靠性接近95%。
分布图显示,我国东北不存在极稳定多年冻土区,稳定多年冻土区在减少,半稳定多年冻土面积有少量增加,过渡或不稳定永久冻土面积在增加。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稳定冻土的分布缩小。多年冻土热态分布的总体变化特征是冻土区南边界北移,区域冻土热态下降,冻土解冻后半稳定、过渡或不稳定冻土区增多。
海拔高度是控制东北高纬度地区多年冻土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2003年—2019年,多年冻土面积由32.7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10万平方公里。分布特征表明,温度较低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从漠河最北端到山脊中部的阿尔山。其中多年冻土温度在-2℃—0℃范围内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3.8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温度分布主要在-1.5℃—3℃之间,小兴安岭主要在-2.0℃—0℃之间。
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茂盛,多年冻土的持续退化将改变植被生长环境,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该研究将为东北地区冻土与环境区域研究提供更详细的基础数据,为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区气候变化反馈、自然灾害过程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响应预警与预防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