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27 11:44:14
选择字号:
巾帼风采闪耀“第三极”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女科学家专题交流会在京召开

 

2022年7月26日下午,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女科学家专题交流会在京召开。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晓兰,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出席会议。科技部、中科院、全国妇联、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和科考队员代表参会。会议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主持。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围绕“史前农业跨青藏高原传播”,介绍了科考中新发现的40多处人类活动遗存初步研究成果,发现过去5000年来,东西方农作物均存在跨高原的传播路线,高原经历了粟作-粟麦混作-麦作的种植制度变化,粟作和麦作在高原的传播形成了人类开发高原的两次浪潮。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白玲围绕“喜马拉雅山脉深部结构与大地震机理”,介绍了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脉底部俯冲的几何形态及其相关地震地质灾害情况。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王建萍围绕“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环境变化及控制机制研究”,介绍了盐湖资源作为青藏高原极具优势的特色资源,其合理利用与保护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卢宏玮围绕“青藏高原微塑料赋存及归趋研究”,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微塑料具有丰度低、来源单一、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是开展溯源和过程模拟研究的天然理想场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程杨围绕“基于综合地理要素的西藏医疗资源地域分异与空间优化”,介绍了通过构建青藏高原医疗设施空间数据库和调查问卷集,对医疗资源地域分异的评估,并综合地理要素和人口分布特征辨识了医疗设施优先布局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葛德燕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哺乳动物代表类群进化动态与分布格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介绍了关于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现状科学考察研究的主要成果,揭示来自东南亚地区和栖息地泛化的啮齿类物种种群增长和潜在栖息地扩张可能会给高原生态系统平衡增加潜在风险;而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有种和狭域种需要受到保护关注。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围绕“冰川、冻土影响下的江河源区水沙过程”,介绍了雅鲁藏布江上中下游及主要支流23个水文断面的径流泥沙科考成果,辨识流域水沙空间分布格局,量化了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降雨侵蚀力增加、径流携沙力增加、冻土解冻期提前、冰川融水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等要素对输沙量增加的贡献,并明晰了江河源区冰川主导型和降水主导型两类侵蚀输沙主控机制。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蕾伊围绕“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调控因素”,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区域尺度土壤碳周转的关键影响因素,明确了植物输入和矿物保护在影响土壤碳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经典的“土壤有机质形成与稳定”理论,为提高地球系统模型对土壤碳动态的预测能力、制定青藏高原土壤保碳增汇措施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李萌在总结中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高级职称以上450余人,担任任务和专题负责人18人。她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克服青藏高原极端环境和困难挑战,取得系列阶段性重大成果,以专业和实力展现了青藏科考女科学家的风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