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20 21:10:56
选择字号:
科研助理:让“有组织的科研”真实发生

 

作为高校科研组织结构中的基层组成部分,科研助理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不久前,七部门的联合发文,也再次凸显了国家层面对于推进科研助理工作的重视。

对高校来说,科研助理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科研经费日益充裕的大背景下,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又该作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再过一个多月,随着秋季学期的到来,刘轩(化名)将重返母校。不过,他的身份将不再是学生,而是自己硕士生导师课题组的一名科研助理。

不久前,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已然在扩大科研助理的规模。今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研究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计划,开发10万个科研助理岗位”。随着最新政策的发布,如刘轩这样加入其中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蓄水池”的作用

一年前,即将硕士毕业的刘轩原本希望跟随导师继续读博,但由于一些原因,最终并未如愿。毕业后,他到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依然放不下读博的心愿。在与导师商谈后,他成为了课题组的一名科研助理。

“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导师这样安排,也是希望我能利用这段时间,一方面参与课题组研究,另一方面为考博积累学术资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刘轩坦言。

就在刘轩为科研助理工作积极准备的时候,刚刚受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助理岗位不久的王玉娜也在努力适应着自己的新工作。

王玉娜是今年3月被招入农大的。此前她曾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然而,相比于“内卷”激烈的职场,她更喜欢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科研环境。来到课题组后,王玉娜主要负责课题组的财务报销、日常会议申报以及一些外联方面的工作。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她很满意。

刘轩和王玉娜可以算作是目前科研助理群体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根据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高等学校科研助理管理办法(暂行)》,高等学校科研助理是指学校根据承担科研任务和学校科技长远发展需要聘用的从事项目研究、实验(工程)技术和科研辅助的人员,是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研助理工作职责不局限于参与科研辅助工作,而是包括了实验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学术交流工作、科研财务助理等一系列工作。

对此,长期关注科研助理相关问题的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表示,科研助理所涉及的范畴是非常大的。

“科研助理既可以吸收一些具备博士等高学历、具有相当科研能力的研究者参与科研活动;也可以吸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硕士毕业生,进行一定的科研协助工作;此外,一些负责行政性工作的科研助理,还可以将某些本科生乃至专科生纳入其中,甚至可以聘请那些退休的高校行政人员。这使得科研助理可覆盖人群的范围十分广泛。”张端鸿说。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如刘轩这样有着学术理想的年轻学者来说,科研助理完全可以作为临时性工作,为其提供一个“缓冲期”。张端鸿就曾向自己的学生承诺,如果学生毕业后暂时没有很好的出路,可以到他的课题组从事一年的科研助理工作;同时,对于如王玉娜这样并无太高学术追求,但习惯于高校工作氛围的人来说,这又可以是一份相对长期的工作,从而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当下,科研助理在协助科研机构、课题组开展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本身的制度灵活性,也在人才流动乃至于就业方面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张端鸿说,这正是有关部门大力推动高校吸纳科研助理的重要原因。

对于科技助理的作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科研助理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满足了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推进了科研项目经费结构调整,解决了高校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工夫做饭’等问题。”

“钱”的问题

2011年,臧玉峰受聘来到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并获得校方提供的一笔科研经费。拿到钱后,招聘科研助理成为他组建团队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是每个科研团队都需要的,只不过之前科研经费太少,雇不起。”臧玉峰说。

就在臧玉峰入职杭州师大两年前的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这成为我国在政府层面推动科研助理工作的起点。

这一起点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在历经多年发展后,我国科研机构的经费逐渐充裕。事实上,就在该意见出台的前一年,教育部对外公布,当年国内高校通过各个渠道获得科研经费的总量达到654.5亿元,较上年增长20%。

“科研经费的增长为科技人员招聘科研助理提供了一定条件,但当时相对严格的经费使用规定,却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团队的招聘行为产生了束缚。”张端鸿说。

以臧玉峰为例,当年他聘请的科研助理,其经费更多是以学校名义而非以课题组名义支付。因为按照规定,国家基金的劳务费只占不到15%,课题组资金并不能大量用于人员招聘。

这一问题直到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买酱油的钱用来打醋”后,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此后,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25条措施,进一步为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松绑”。

“对于每个科研团队来说,科研助理几乎都是必需的。至于能不能招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的问题。”臧玉峰说。

然而,在张端鸿看来,当下阻碍某些高校科研团队招聘科研助理的一个重要障碍仍在于此。 “目前国内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二八定律’,少部分高校以及相关课题组拥有大部分资源,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导致很多课题组缺乏足够资金。”

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晓锋在一篇文章中提供的数据,2018年,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总额已达到2052.69 亿元,其中,约110 所原“211工程”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常年占据科研经费总数65% 以上,总额达到1335.59 亿元。这导致少部分高校拥有足够的经费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而其他1800余所高校建立相关岗位的实际能力却较弱。

除资金因素外,某些课题组带头人的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

“比如,在科研经费增加的情况下,有些课题组带头人考虑的不是通过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完善现有的团队结构,而是想着是否可以让研究生继续‘兼职’一些行政工作,或者‘蹭’一下学院的其他科研秘书。”张端鸿说,这可以算是一种科研管理上的“小农意识”,只看到了资金支出,却没有意识到科研助理对于团队整体科研效率的提升作用,最终只能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制度的核心

不久前,延边大学发布了一则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公告。其中提到,博士、硕士以及本科毕业生的月工资分别为4000元、3000元和2500元。这一过低的工资标准再次引发公众热议。

对此,张晓锋表示,目前国家对于科研助理工资的规定是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且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由于编制名额所限,往往以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的形式聘用科研助理。这就使得科研助理与学校事业编制教职工的工资收入、医疗、住房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福利待遇存在一定的差异。

除待遇外,由于科研助理工作内容差别过大,不同人对其工作的认知存在差异,毕竟有志继续读研的学生与希望未来就职于行政岗位的学生,对于科研助理的岗位需求完全不同,这导致科研助理岗位对于毕业生职业规划的意义并不明确。

然而在张端鸿看来,上述问题都源于科研助理固有的岗位特点,后者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且难以改变。

“当下,相当比例的科研助理岗位原本就是临时性和过渡性的,对于这些岗位上的科研助理来说,他们未来的出路不在岗位本身,而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找到新的出路。”他说,至于某些非过渡性的岗位,受聘者在入职之前就要和项目组在待遇等方面达成一致。只要双方达成一致,这项工作便与其他行政类工作无太大差别。

王玉娜就是抱着这样一份心态来到课题组的,目前她的月收入基本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短时间内也没有更换工作的打算。

张端鸿坦言,这些争论的背后,体现出目前公众对于科研助理岗位的认知还有些模糊。

“在国外,高校科研助理的岗位定位是非常明确的——虽然也会从事一定科研工作,但本质上就是相关机构为其科研人员购买的人力服务,其目的是使科研人员能专心于本职工作。”张端鸿说,因此服务性是科研助理首要的性质,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借鉴的。

他解释说,此前国内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是以“个人战斗”为主,其科研组织也大多由老师及其学生组成,结构相对简单、原始。然而,随着科技创新模式发展到新阶段,高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任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也成为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演化的一种内在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科研组织需要逐渐发展为项目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以及科研助理组成的规范科研组织。”他说,在这一组织模式下,不同岗位的人员各负其责,工作职责既不能缺失,也不能泛化。

“说得再直白一些,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科研助理异化为‘准学术岗位’,进而从这一岗位性质出发,对科研助理作出不切实际的期许。”张端鸿表示,科研助理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能对科学研究本身作出多少贡献,而在于通过设置该岗位,让“劳务”和“服务”真实地在大学内部发生,并在高校科研组织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这才是科研助理制度的核心。

发挥的空间

王玉娜之所以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比较满意,除了还算不错的待遇外,与其所在课题组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也有很大关系。

“樊老师人很好,对我非常关照,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她说,“樊老师在这个课题组还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也不打算离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科研团队中,科研助理受团队带头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岗位。正如有科研助理在回复网友提问时所说,“跟上一个好的负责人比什么都重要”。

臧玉峰对此表示,科研助理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职位。由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某个具体的科研团队成员,因此,团队成员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了科研助理的工作成绩。从这个角度说,科研助理职位的灵活性,乃至在某些方面的“缺乏规范”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不代表着目前科研助理相关制度并无需要继续完善之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便直言,要建立科研助理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经费问题和制度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钟柏昌介绍,发达国家高校普遍为科研助理划分了3~4个层级,如“助管—助研—研究员(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每层级对科研助理的学历和能力均有不同要求,但均为临时性的合同制工作,一般跟着项目走。

“在国内,有待建立一个符合国情且有别于教师职称体系的科研助理分级分类指南,从而为科研助理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引。”他说。

张端鸿也表示,现阶段很多人对于科研助理岗位的基本理解还比较模糊。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科研助理有更清晰的定位,从制度层面防止人们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同时,通过制度规定,设置一个科研助理管理的框架体系,使团队成员能在形成某些共识的同时,规范对科研助理的管理。

“之所以说要制定一个框架,是因为科研助理仍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职位。可以说,每个科研团队对于科研助理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相关规定必须留有可供不同团队发挥的空间,而如何在规定性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张端鸿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